立堂口香炉碗摆放顺序(堂口香炉下边放钱可以吗)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5-18分类:立堂口浏览:10047
伯姓(bó 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伯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柏皇氏,出自远古时代东方部族的首领柏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柏芝曾担任伏羲氏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被尊为皇柏,称柏皇氏。
柏皇氏是华夏古老的一个群族,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在史籍《庄子·胠箧篇》中记载上古帝君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在史籍《金缕子·兴王篇》中排列古帝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郝苏氏→宗卢氏→祝和氏……
在史籍《资治通鉴·外纪》中,胡克家补注其顺序为:有巢氏→遂人氏→大庭氏→柏黄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这些上古帝君皆袭伏羲之号,即他们都可称为伏羲氏。因此,柏皇氏海是较古老的一代伏羲氏帝王。
对于柏皇氏,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搏之日之阳,驾六楷,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在史籍《命历序》也记载:“柏皇出搏桑之阳,驾云龙上下。”
在史籍《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柏皇独乐六龙”。六龙,就是六匹骏马,指天子出巡时的车驾规格,柏皇氏乘坐六龙之车,可见其地位在当时非常显赫。
柏皇氏住在皇柏山上(皇伯山,今河南开封陈留),传说他名叫柏芝,以柏木为图腾。他曾协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诸多功劳,但并不因此而自满,因此深得伏羲的信任,后当上东方部落的首领,所以史家又称他为柏皇氏。
有一次,孟津河中突然出现了一只怪兽,龙首而蛇身,遍身长满龙鳞,高八尺五寸,形状象鱼又象驼,左右各生一个肉翅,在波涛中游来游去。伏羲闻讯后,赶到孟津河边。那怪兽看见伏羲后,更是精神抖擞,背上的龙鳞闪闪发起光来,似乎组成一种图案。伏羲有所感动,知是神灵指点,忙命排香案顶礼膜拜。当时柏皇随伏羲一起,见此灵机一动,赶快捡起一块烧过的木炭,迅速把怪兽身上的图案画在一块大石上。等伏羲祀拜完毕,那怪兽即沉入水中不见,伏羲这才想起怪兽身上的图案没有记下来,十分遗憾。这时,柏皇已把图案抄在木板上献给伏羲。伏羲大喜,回去后日夜钻研,终于画成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天下第一图:太极八卦图。
柏皇氏的后裔子孙后代以先祖居地名称“柏山”为姓氏,称柏氏。由于柏皇氏聪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王朝,他的后代都为帝王师,如黄帝的地官是柏常,颛顼帝的老师为柏夷亮父,帝喾的老师为柏昭,尧帝治理天下时柏成子高立为诸侯,佐禹治水的则是柏翳等。所以,柏氏一直是古姓中的贵族,西周初期柏有为太仆正等等。
后来,柏氏族人大多演变为其它姓氏,例如伯氏、柏氏等,所以现在以柏为姓氏者反而很少了。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夏王朝初年东夷族伯益,属于以先祖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伯氏出自嬴姓,伯益之后。
伯益,亦称柏翳、大费,本是黄帝的后裔,在舜帝执政时期出任东夷部族联盟的首领,他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嬴”姓,故伯益也是嬴姓的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
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立有大功。大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却推辞不受,还躲避到箕山之阳。夏禹在后继无人的无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启,结束了历来的禅让制度。
后来,夏启担心伯益会夺取自己的王位,因此杀死了伯益,建立起“王天下”的夏王朝,中国正式进入奴隶制社会。
“伯”之一字,本意除了排行老大以外,还有管理一方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首领,故称“伯益”。在伯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名“伯”字为姓氏者,称伯氏、嬴氏、柏氏、费氏等等,有四百多个分衍姓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伯氏史称正宗。
伯氏族人大多尊奉伯益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孤竹国王子墨胎允(伯夷),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
相传,伯夷之父叫初,为孤竹国君。其父逝世前曾遗命其弟叔齐为孤竹国君,而叔齐却要让给兄长伯夷,伯夷就避而遁去。叔齐亦不自立,干脆弃位,往归西伯侯姬昌(周文王)。
伯夷的名字叫墨胎允,叔齐名字叫作墨胎智,孤竹国君主世家皆墨胎氏,亦称墨台氏。
到了周武王姬发出兵伐商纣之际,这兄弟两人却出来叩马阻谏,认为以下伐上是为不仁。及至周武王灭殷商之后,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今河南偃师),仅采薇(大巢菜、野豌豆,或通称能食的野菜)而食。当时有个妇人就指着他们吃的薇讥笑于二人:“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遂绝食而死,被其他人葬于首阳山(今河南堰师)。
历代王朝对伯夷、叔齐二人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目的是要让臣子忠实于王朝。后来唐朝时期的大儒韩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
在中国历史上,惟独西汉武帝时期的太中大夫东方朔对其不以为然。东方朔认为这两人是“古之愚夫”,指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即说这二人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算得什么贤人?
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称为“伯”,其后裔子孙承袭先祖之姓氏者,上古时期“伯”、“柏”二字通假,因此有称伯氏者,有称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的贵族爵位,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
伯,是西周时期的官爵称谓。西周时期的贵族爵位承袭殷商时期的爵称:公、侯、伯、子、男,其中的伯爵位列第三等。到后来西方欧洲国家中出现五级爵称制,则要比中国晚两千余年之久。
西周时期,周公旦设有九伯爵官制:“九伯者,九州、岛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中国古代将中原大地分为九州,华夏居中,九位伯爵分居职掌九州,九州之外的所有地方,不论海内海外,皆称九岛,亦分封九位伯爵职掌之。这说明在实际上,周王室共有十八位伯爵。
在这些伯爵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谓为姓氏者,即为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大宗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大宗伯,是西周时期的官职称谓,职掌春官府司,源起于远古黄帝时期的神职祭司,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
黄帝时期,神事与民事被明确区分开来,从事神事者称“巫”、“觋”,以其职掌则又分“宗”、“祝”,专职主持五礼。在远古至商贾漫长历史阶段中,在五礼之中将首位之礼称吉礼,亦称冠礼,即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官即主持之人称“宗”,属下官吏皆称“祝”。这种官称历尧、舜、禹至夏、商、周,一脉相承。
由于“宗”是由氏族中最为德高年长者担任,因称“宗伯”,至西周时期确称之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
在西周初期,大宗伯有两个:“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是东西二伯也。”以后,大宗伯之职由周公旦、召公奭的后裔子孙轮番职掌,一直到周王朝灭亡。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明确记载:“大宗伯之职,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九命作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小宗伯为佐官。”
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曾依《周礼》置六官,其春官府亦以大宗伯为长官,设卿一人,正七命;佐官为小宗伯,上大夫二人,正六命;春官府又有都上士,正三命。
到了唐朝时期,依然有大宗伯之职,在典籍《唐六典》中,就称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都上士相当于礼部员外郎。后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少宗伯为礼部侍郎的别称,少宗伯即小宗伯。
直至明、清时期,人们还通常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
在历代大宗伯、小宗伯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宗伯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宗氏、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荀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荀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荀林父,字伯,世称荀伯,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荀林父后来因出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号,亦称中行伯、中行桓子。
荀林父活动在晋文公姬重耳、晋襄公姬欢、晋灵公姬夷皋、晋成公姬绥、晋景公姬獳(姬孺)时期(公元前636~前581年),为五朝重臣。荀林父之父亦为大夫,为晋文公执政时期的上卿赵盾属下,事迹不详待考。
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荀林父即崭露头角,周襄王姬郑十九年(晋文公三年,公元前633年),著名的“城濮之战”前,荀林父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之战将)。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就担任了中行即中军的主将。
其后,荀林父历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执政时期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秦康公嬴英元年,公元前620年),秦、晋之间爆发“令狐之战”。晋军大将先蔑逃到秦国,原因是晋文公死后,晋国贵族们讨论立嗣君,都主张立年长的,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后因穆赢(文公夫人)大闹朝廷并指责朝臣“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执政的赵宣子等就背弃先蔑而立了晋灵公(太子夷皋)。
在先蔑出使秦国的时候,荀林父就曾劝阻他,说:“夫人和太子还在,反而到外边去求国君,这一定是行不通的,您不如借口生病而辞谢不去,免得祸患降临到您身上。在一起做官就是寮,我曾经和您同寮,岂敢不尽我的心意呢?”先蔑却没有听从。等到先蔑逃亡出国,荀林父将他的妻子、儿子和器用财货全部送到秦国,说:“这都是为了同寮的缘故。”
周定王姬瑜七年(晋成公七年,楚庄王芈旅十四年,公元前600年),晋国与楚国争强,荀林父率军伐陈以救郑,并击败了楚国军队。
周定王十年(晋景公三年,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荀林父担任中军元帅,执掌国政,率军与楚国进行“邲之战”(今河南荥阳)。当时荀林父统兵救郑国,到黄河,了解到郑国已和楚国讲和,就想回师。而当时军中将领之间意见分歧,中军副将先彀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被迫令全军尽渡,驻军于邲。楚军由楚庄王亲自统领,楚庄主起初无意与晋军决战,后采纳伍参的意见,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他的副手先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楚庄王认为伍参言之有理,遂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决战。而当时荀林父无意与楚军决战,遂派魏锜、赵旃先后赴楚军请盟,但这二人因与荀林父有私怨,就想挑起事端,要荀林父的好看,于是反而擅自向楚军挑战。孙叔敖见晋军前来挑战,决意先发制人,当即命左、中、右三军及楚庄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荀林父不意楚国大军突进,惊慌失措,下令晋军全部渡河后退,还击鼓宣布说:“先渡河者有赏。”结果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刀乱砍攀登船舷的其他兵将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整个晋军只有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得以不败。
荀林父在这次大战中指挥不力,未能说服主要将领服从他的命令,也未能约束全军统一行动,结果惨败。回国之后,荀林父请求处自己以死罪。晋景公因为晋军在“邲之战”中惨败,十分恼火,就打算答应荀林父的要求。但当时大夫士贞子劝谏说:“不行,城濮那一仗,晋军三天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文公还面有忧色,左右问有了喜事为什么还忧愁?文公说是因为楚国的子玉还在。等到楚国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说:‘没有人能再来害我了。’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也是楚国的再次失败;楚国由此两世不能强盛。现在上天惩戒晋国,如果杀了林父以增加楚国的胜利,恐怕会好久使人们不能强盛吧!林父事奉国君,进,想着竭尽忠诚;退,想着弥补过错,是国家的干城,怎么能杀他呢?他的战败,如同日月之蚀,哪里会损害它的光明!”
于是,晋景公宽宥了荀林父,并让其官复原位。其后,荀林父接受教训,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后来,荀林父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目的是威胁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并与晋国重修旧好,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军攻灭了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为此,晋景公赏赐他“狄臣千家”。这是荀林父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勋绩。
荀林父有个孙子叫荀阁,他以其祖父功高望重,遂用其祖父之字“伯”为姓氏,称伯阁,其后裔子孙乃称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术士南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指出:“南公氏、南伯氏,同称之别也。”
在史籍《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南公,亦称南伯,因居于楚国的南公邑(今河南周口淮阳,一说江苏泰安)而得名。
南伯是当时最有名的楚国阴阳学家,也就是著名的术士,以观天象、卜阴阳、相面而专长。他在秦王朝最兴盛的时候就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始皇当年就曾对宰相李斯说:“朕身为天下之主,不能不为天下的太平着想。故楚国那从不读书的刘、项,据商公子(商鞅的后代,待考)所云,正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两户。一户姓刘,出了个叫刘邦的人;一户姓项,出了个叫项羽的人。李爱卿,朕为你杀了赵高,你就为朕把这两个楚人杀了吧。”
李斯当时不假思索,立即朗声应道:“诺!”
然而,秦始皇没能实现他除掉赵高的愿望,李斯也未能杀掉项羽和刘邦。而且李斯由于不懂得激流勇退,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三户,南伯指得是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姓的后代族人。秦始皇灭楚国,其芈姓熊氏君族虽衰没,但其他的豪族大姓依然具有相当的实力,其中的项、刘、陈三氏中的项羽、刘邦、陈胜后来果然起兵反秦,最终灭了秦王朝。后世人以南公之语精简为“亡秦三户”,用于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在南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南伯氏、南公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伯氏、南氏、公氏等。如今已经没有南伯氏、南公氏这两个复姓了。
第八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伯字开头的复姓,属于省文简化为氏。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字开头的复姓,如伯成氏、伯常氏等,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复姓简化成了单姓伯氏,形成另一伯氏族群。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巴林氏,或言以地为姓,或言内扎萨克以部为氏,出自元朝时期大将、丞相伯颜的后裔,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潘氏、詹氏、白氏等。
⑵.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别速惕氏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谢氏、苏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著名回族先人伯笃·鲁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伯氏,源出元朝时期广西桂林肃政廉访副使伯笃·鲁丁。
伯笃·鲁丁,字至道,汉名鲁至道,答失蛮人(Dnishinsand,有学识者),著名元朝政治家,诗人。
伯笃·鲁丁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中进士,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其后,伯笃·鲁丁还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如赣州路达鲁花赤、建州路达鲁花赤等。
关于伯笃·鲁丁的生卒年不详。不过,虽然在史籍《元史》中没有为他立传,但有其它史料记载的辅示,人们还是能够知道他在后来的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出任了福建漳州路总管,据此推测,伯笃·鲁丁的生活年代当在公元1300~1360年间,终年约六十余岁。
伯笃·鲁丁的后裔子孙多改汉姓为伯氏、鲁氏等;又因“伯”与“白”对音,后多改为谐音的白氏(如其十九世孙白崇禧),但依然有称伯氏者,如今福建漳州龙海的伯氏家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伯力氏,亦称巴拉氏、巴哩氏,满语为Bari Hala,汉义“弓、豌豆”,世居哲鲁(今黑龙江下游)、库叶(今俄罗斯库叶岛)、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蒙古族、赫哲族、费雅喀奇勒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博氏等。
⑵.满族伯特氏,亦称拜格氏,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伯德部,以部为氏,为奚族后裔,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多为伯氏、卜氏等。
⑶.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世居瑚锡哈理(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关氏、胡氏、扈氏、伯氏等。该支伯氏鼻祖为瑚锡哈哩·伯麟,满洲正黄旗人,翻译举人出身,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授盛京兵部侍郎,累官云贵总督氏、都统、体仁阁大学士,为一代名臣。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伯苏特氏,亦称白苏特氏,满语为Beisut Hala,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白氏、伯氏、苏氏等。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伯佳氏,亦称白佳氏、拜佳氏,有学者指出其先祖本为汉族,在东汉晚期被乌桓民族裹胁入辽东地区,逐渐成为锡伯族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满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白氏等。
得姓始祖
伯益、伯夷、荀林父、伯笃·鲁丁(鲁至道)、瑚锡哈哩·伯麟。
迁徙分布
伯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七百八十三位,望族出河东郡。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伯益堂:古有个贤人叫伯益,他就是伯氏的始祖。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故伯氏后人以“伯益”作为伯氏的堂号。
伯姓历史名人
伯益:(生卒年待考),名益,嬴姓。著名禹之大臣,伯氏鼻祖之一。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整个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看来水占了地球主要面积。打一眼水井在现代人眼里是件普通的事。但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挖一眼水井比现代钻探石油要难得多。
传说,黄帝定居陕西以北黄土高原后,连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吃水用水却成了头等大事,开始人们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迁回离河水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长时间,定居在黄土高原的群民几乎纷纷走散,各奔东西。
黄帝为吃水问题常常发愁,有一天,他找来懂地质的伯益,询问如何解决高原吃水用水问题。
伯益说:“过去咱们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树林,如今定居在黄土高原什么都好,就是无水可取。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来供群民用水”。
黄帝沉思了半天,说:“这倒是个办法,不妨先试一试。”
于是,伯益便动员凡五户人家挖一个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于不懂如何处理水窖内渗水技术,每盛满窖水,很快就全渗完了。等到人们用水时,个个成了干窖。所以,打成的水窖等于无用。
有一天,伯益一个人去深沟底担水,看见清汪汪的泉水,独一个蹲在泉水旁边上下观察。他想,如果从高原上挖一个深洞,一直挖到沟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们用水时,再用绳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无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黄帝支持。他积极组织人力,选好地形,整天带领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很深的地方,果然出水了,伯益高兴地向黄帝报喜,群民们到处欢腾,到处高喊:“伯益把水挖出来了!”
井挖成了,水也出来了,就是吊不上来。人们干着急,没办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时,只顾往下挖土,没注意井身的端正。几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当人们用绳子系着尖底瓶从井口放下去,还没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制尖底瓶碰破打碎。后来,有人又采用木桶吊水,木桶虽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满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洒了。人们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见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来。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劳民伤财,远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黄帝突然召集全体群民,开“庆功大会”,人们纷纷走来,相互询问:黄帝为谁开庆功会?大家都不知道,等人们到齐后,黄帝站起来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来,专门庆贺伯益在黄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没等黄帝说完,群民们就纷纷议论说: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见水,就是用不上水,这能算作功劳,有啥可庆贺的?
黄帝听到这些议论,接着又说:“开天辟地以来,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这就奠定了人们能不能在黄土高原上定居下来,生存下去。至于井身(洞)挖歪了,一时吊不上来水,这是小事,咱们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问题不就解决了吧?”
黄帝讲完,亲手奖给伯益两张虎皮,一件鹿皮挂。接着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为“井儿村”(今陕西宝鸡蟠溪乡)。
从这以后,挖井又重新开始了。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训,第二、第三口井相继挖成功了。很顺利地把水吊上来。井水不仅清凉,又特别干净,人们食用后,疾病也大大减少。黄土高原就成为人们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无水被迫迁走的群民,都纷纷迁返回到黄土高原定居。
几年来,迁居的群民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黄帝命伯益、常先、大鸿等大臣以井划分区域,因而就出现了:“八家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饮。存亡更守,井为一邻,邻为三朋,朋三为里。里为五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井井有序。”
黄帝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从此走向正规轨道。
大禹治水时,伯益辅佐有大功。大禹按传统的禅让制度,曾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由于皋陶早逝,于是大禹又举荐伯益为他的继承人。后来大禹在东巡途中病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以天下授益”。
后来,禹之子启与伯益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结果伯益被启所杀。一说是伯益推让,到箕山之阳隐居。于是启继帝位。
据史书记载,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一说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尧的儿子启改弹让制度为世袭制度,建立了夏王朝,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最初几十年,夏王朝中充满着两种制度的斗争,传说原定为禹的继承人的伯益首先起兵攻启,战败被杀。接着,有扈氏起兵与启争夺王权。但是在著名的“甘之战”中,夏启最终攻灭了有扈氏,才使夏王朝的统治得到各部落首领的认可。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启逝世后,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有穷氏首领羿依靠强大的武力,乘夏王朝统治集团糜乱时取而代之,史称“太康失国”。
伯夷:(生卒年待考),墨胎氏,名允,字公信,孤竹国君伯初之子。著名商末周初“愚夫”之臣,伯氏鼻祖之一。
相传其父遗命其弟叔齐为孤竹国君,叔齐让给伯夷,伯夷却避而遁去。叔齐亦不自立,干脆往归西伯侯(周文王)。
周武王伐纣,两人叩马阻谏,认为以下伐上是为不仁。及至周武王灭殷商之后,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今河南偃师),仅采薇而食。当时即有妇人讥笑于二人:“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遂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
历代王朝对伯夷、叔齐二人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目的是要让臣子忠实于王朝。后来唐朝时期的大儒韩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
在中国历史上,惟独西汉武帝时期的太中大夫东方朔对其不以为然,说这两人是“古之愚夫”,认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即说这二人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算得什么贤人?
伯达、伯适:(生卒年待考),西周初期人,伯氏鼻祖之二。
伯达与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称“周之八士”,传说是古之大贤。
关于“周之八士”的时代,历来说法不一。《汉书·古今人表》及贾逵谓周为文王时人,郑玄说是周成王时人,刘向﹑马融说是周宣王时人。到了清朝朱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中又谓为周武王时人。
总之,是西周初期的人士。
伯嚭:(生卒年待考),姬姓,或作帛喜、白喜、帛否、伯喜,字子余,楚国大夫伯州犁之孙,由于出亡奔吴,以功任吴国太宰,导致吴国灭亡之臣,伯氏鼻祖之一。
伯牙:(生卒年待考),原名俞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今湖北荆州)。伯氏鼻祖之一。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逝世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
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伯牙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人们却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因为他的《高山流水》以及他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均已成了千古绝唱。
伯乐:(公元前680~前610年),原名孙阳,亦称阳子;郜国人(今山东成武)。著名春秋中期秦国大臣,伯氏鼻祖之一。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期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延续到现在。据史籍《淮南子·道应》记载,他是秦穆公的臣子,曾荐方九堙为秦穆公相马。
伯宗:(公元前?~前576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氏鼻祖之一。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为使臣去访问齐国。
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说,楚国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结果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
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经过中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中国看作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人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辱!他们如果借此发兵,人们大不了也就是亡国,但人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辱而亡!”于是,把申舟杀了,并且准备迎击楚国的“问罪之师”。
楚庄公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果然立刻发兵,向宋国大举进攻,一下子就把宋国团团围住了。据史籍《左传》记载,这是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农历9月里的事。可是直到第二年的农历5月里,楚军还是没有取胜,双方相持不下。这时,宋国曾派大夫乐婴齐去晋国,请求出兵援助。
当时晋景公倒是非常愿意出兵,但是上太宰伯宗却不愿得罪强大的楚国,他对晋景公说:“古话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人们哪里管得着楚国的事儿?不如暂不出兵,且等楚国国势衰退以后再说吧。”
于是晋景公就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并没有给与任何实际的援助。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意思是说:马腹不是挨鞭子的地方,鞭子纵然长,也不该打到马肚子上去。后来的成语“鞭长莫及”便是由此而来。
由于伯宗贤而好直言,因此每上朝时,妻子常规劝他:“您好直言,那些行为不端的人都厌恶您,一定有祸到您身上!”他却不听。后来在栾弗忌之难中,果然被小人进谗言而遭杀害。
伯笃·鲁丁:(生卒年待考),回族,字至道,汉名鲁至道;西域答失蛮人(大石马、大食蛮、Ddnishinsand,有学识者)。著名元朝政治家、诗人,伯氏鼻祖之一。
伯笃·鲁丁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中进士,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其后,他还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如赣州路达鲁花赤、建州路达鲁花赤等。其生卒年不详。资料记载他在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职广西,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任漳州路总管。据此推断,伯笃·鲁丁可能生活在公元1300~1360年间,终年约六十余岁。
伯姓近现代名人
(待补充)
标签:立堂口香炉碗摆放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