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口可以立在亲人家里吗请问(堂口一般立在谁家就是谁的)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5-18分类:立堂口浏览:9154
《质朴与温度》著名雕塑家林毓豪作品回顾展于2017年2月21日-3 月26日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展出。此展览也是献给林先生逝世20周年的一份礼物。开幕式当天,艺术圈、雕塑界名流云集。亲身感受林先生雕塑、绘画作品所显露的大师风范,回忆林先生为人的质朴、真诚,以及对艺术的执著。
林毓豪(1940-1997),海南黄流镇人,毕生热爱雕塑和绘画艺术。
林毓豪先生主要作品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雨花台
先驱者
1979
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公园
鹿回头
1987
展场一角,海南三亚城市地标“鹿回头”小样之一。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公园
黄河英魂洗星海
1986
双人技巧体操冠军胡富芬
18cm×20cm×19cm
1973
小童
18cm×21.7cm×3cm
1973
新花
56cm×34cm×27cm
1979
广东美术馆12号展厅,林毓豪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部分雕塑作品。
停
水粉纸本
19.5cm×27.5cm
1961
午
水粉纸本
12.8cm×16.8cm
1968
楼房
水彩纸本
49cm×36cm
1984
怒放
水彩纸本
43.5cm×31cm
1983
水彩画展览部分,从60年代至80年代的大量水彩写生,才华横溢。
林毓豪先生1977年第一次癌症住院期间,这是他在医院画的速写、笔记。他与癌症顽强搏斗了20年,很多作品都是在这20年里诞生的。
林毓豪先生平常使用的雕塑工具,当中有部分是他自制的。
艺术圈来了哪些大咖?
栗宪庭(著名艺术评论家):“这个展览看了以后,感觉到林毓豪有一种超越性,特别强调质朴和温度。他这一大批肖像,真的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艺术。每一个人物,他的雕塑方法都不一样,非常个人。师母刚才讲,他总是先了解一个人,再去塑像,在作品中强调出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理解,从人性上挖掘,我觉得这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
刘小东(艺术家):“林毓豪先生做了很多公共雕塑,一方面有英雄主义,另一方面,也在抒发自己小小的情感。他用家里唯一一块花岗岩,给小女儿做了雕像,他内心一定在补一种东西。虽然70年代是强大的苏联教育,但他内心向往的是古希腊的微妙情感,这些当时都不太容易向外展示,而恰恰在这部分他沉稳很多,一直在石膏上重建起跑力量。这是触动我们内心、软的、人性的东西。”
凯伦·史密斯(艺术评论家):“他喜欢做城市雕塑,这里面带有一定的责任性,但他做的方式,其实跟很多人做的完全是表象的感觉很不一样,他心里面有真正的激情,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力量,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观,可以从他作品里看得很清楚。”
宋伟光(《雕塑》杂志执行主编):“他的肖像雕塑是真的肖像,‘肖’,是神似,而不是纯写实,这才是肖像!用心刻划自己最感动的东西,林毓豪先生做到了。他的水彩也画得非常纯情,不是水彩的透明,而是他心里很透明。”
于凡(雕塑家):“林毓豪先生是将我引入雕塑之门的带路人。1982年我偶遇林先生的雕塑画册,就开始在家临摹,由此勾起了我的雕塑欲望。之后我开始按照他的方法做,他怎么做,我怎么做。今天我看原作,才知道很多不是那样的!他的手法非常扎实,非常‘帅’!我理解的‘帅’指的是泥巴味。当时的画册拍得其实不太好,但还是把我引入雕塑之门。”
殷双喜(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广东是接地气的地方,又很开放,是一个新思想的策源地。林毓豪先生的一代当时资讯有限,他们如饥似渴学习、吸收、领悟,就像很高超的手艺人从实践中积累。他不是盲目地接受,是通过自己的手和心对话而获得的成就,非常可贵。”
倪军(艺术家):“林毓豪塑造了数量众多的普通人物肖像,他的宏大叙事性纪念碑式作品则因为这些人物头像而丰满。从这个角度判断,林毓豪生前是智慧的,他熟知欧洲宫廷雕塑家为皇权服务的狭隘,也知道仅仅成为纪念碑式大型公共雕塑名家的那种风险。林毓豪把自己塑造成为了一个艺术家,这个艺术家的含金量和学术质地是飞扬和浪漫的,他终其一生用他的闲熟、质朴的‘泥性’塑造了历史中的自己。”
林毓豪自塑肖像
53cm×31cm×28cm
1975
“不到40岁的林先生,因为晚期癌症而在鬼门关口走过一趟,这一年,他以此塑像纪念自己的重生。他用颇为大胆的肌理纹路,强调了对于‘沧桑’的向往和深沉感的赞同。头部的扭动姿态是英武的,眼窝深遂、嘴角坚毅,头发与胡子增加了作为艺术家自我的认定和豪迈。他向雕塑艺术致敬,向前辈雕塑家们致敬,也向他自己致敬。”——倪军
家人这样说
吴真(林毓豪夫人):“他喜欢做肖像,也很重视做公共雕塑。他说:‘要是我的雕塑能够立在地球上就好了。’我说:‘那就立吧。’结果《鹿回头》就立在地球上三十多年了。小菁三岁的时候就发现他患了癌晚期,但是他一直在忙着做雕塑,有的时候做得很累,那个时候他工作室里挂了一幅字‘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我们路口有个做钥匙的老艺人,他看到就带他来我们家,买东西给人家吃,让人家坐在床上……他做每个雕塑都要读懂这个人,把他的经历、性格、家里的故事、一生走过的路都聊。老人家住在东山废弃的房子里,台风来了,他就拿了蜡烛、面包去看他。他对做过模特的人有感情,后来被告知那个老人过世了,他非常难过。我觉得艺术家最能够通过作品延伸他的生命。”
老侨公
37cm×26cm×29cm
1972
妻子
33cm×23cm×19cm
1980
林纾(林毓豪大女儿):“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跟父亲共同生活,就是在八平方米的小屋,当时妈妈和小菁在广州的西边,我和父亲在东山。他经常拿我做模特,局部的,例如手、脚……有太多回忆。做这次整理工作,量非常大,只是觉得踏实、安静。一个人触摸着他的作品,忽然理解了他的孤独和享受是同时的。对我而言,做这个展览的一切等于让我重新跟他在一起。”
纾纾
30cm×21cm×16cm
1980
“纾纾是个诚实听话的女孩,又具有孩童的天真活泼。她脆弱但自尊心很强,情感丰富又欠深刻,她说话稚嫩,遇事总处于敢与不敢之间,所以喜欢经常提问题,有时未免傻问,被人取笑后会不好意思。因此便产生一种含羞的天真可爱的傻笑,以此来作为圆场。这种傻笑是纾纾这个人物特有的,别人的傻笑不可替代……我选择她看着大人,昂着头,发出傻问之后,嘴唇半张开着,眼皮向下不敢看人,且笑得不大自然的瞬间……” ——林毓豪
AD与林毓豪二女儿林菁的对话
AD:听说这个展览淮备了两年多,你和家人做了大量工作?
林菁:很多东西只有家人可以做梳理,也是责无旁贷。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相隔很远,各自独立近乎孤独的状态,使我们既享受又煎熬。直到前年有父亲的邀请展,又把我们一家人聚到了一起。
小菁
34cm×22cm×9cm
1981
AD:会经常想起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事情?
林菁:父亲毕业分配的第一个住处只有8平方米,我和妈妈放假去他那儿,就有好几十口人盯着我们吃饭睡觉,后来扩展到公共卫生间的房檐上、厨房的房檐上,上百口人,有人说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八平方米。从小我就想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做肖像?
林菁女儿居昊与外公给妈妈塑的像面对面,这个“妈妈”永远长不大!
AD:对父亲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林菁:父亲着迷于本土形象,大众的形象似乎是他给自己的最大的命题之一。用雕塑这个媒介去完成人类学的课题。绘画,对他来说他压力不大。就像有人说做饭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一样,林毓豪以纸本绘画来放松,多数是景,景(水彩)与人(雕塑))融合在他心里。时隔多年,我和另一位艺术家聊起林毓豪,他说,林毓豪不需要故意搞创作,因为他生活在艺术里,他借艺术超渡了一生。
居奕先生看见夫人林菁儿时的塑像,倍感亲切。
AD:准备这展览,最难的点在哪儿?
林菁:我们在他生前可交流的时间很有限,一是他大部分时间自闭在工作室里,二是父女关系谈专业机会不多,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就是想尽量还原他。他的作品量大,如何去取舍也是个难题,回顾展上展出的作品应该还不到他作品的1/3。展览的视觉效果在一个复杂的空间里如何梳理明确?是策展人与展览设计的专业,而我并没有受过策展专业教育,第一次做展览,一边做一边摸索,而其中最难的是如何用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展览。
雕塑家何锦华先生为林毓豪的大部分雕塑作品拍摄海量图片资料,完成了林毓豪画册成书和资料汇集的重要工作。
AD:其中也有几位艺术家朋友帮忙,大家在一起会有些共同的收获吗?
林菁:安德烈·卡瓦祖迪拍摄记录片,每拍完一段我们会交流,一路走来他相识老林,他们身上有质朴幽默的共性。倪军采访以及写两本画册(雕塑,绘画集)的文章,他对人物感兴趣,自己也画画,所以一路上也有诸多感慨。马可鲁和冯良鸿不遗余力地前来帮助布展、调整视觉和灯光等,他们的经验及客观的角度正好填补了我们的缺失。展览实现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具体问题。例如广州美院美术馆的老画框与广东美术馆的老文献台,很多人说效果非常好;还有广州雕塑院的老雕塑台、雕塑展台以及一部分文献资料……很多人默默的成全才有了这个展览,他们的情感也是质朴的。
安德烈·卡瓦祖迪(意)全程拍摄纪录片及公共雕塑摄影。
艺术家冯良鸿在展前为雕塑做简单修复。
艺术家马可鲁在布展、灯光等方面贡献很多专业意见。
AD:想对父亲说的一句话?
林菁:父亲毕生阅人无数,他的作品也被无数人所阅,在此超乎了艺术的定义。在备展的两年中,我心里想:一个人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还能把爱好变成专业,就是一种幸福。个体的作品化成了大众共存的精神。谨此献给父母亲。
林菁设计作品中的雕塑感
骑骑椅 2003年
盆景桌 2015年
乒乓桌 2015年
裤裤花瓶 2000年
展览信息
《质朴与温度》林毓豪回顾展
2017年2月21日-3月26日
广东美术馆(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photographer 安德烈·卡瓦祖迪、何锦华等
editor Xu Wang
推荐阅读
他们真会玩!
拿央视大楼做衣橱,乒乓变成三人桌
当试管遇到美食美酒,
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