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立堂口需要什么条件呢(立堂口以后怎么养堂子)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6-19分类:立堂口浏览:9408
编者按:
一个高考生,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他就是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日,林嘉文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个天才少年就此陨落,让人唏嘘不已。林嘉文的死亡让无数人痛心的同时,又带给教育怎样的思考?
校长派独家专访著名心理专家及资深校长,他们的深度剖析让人醍醐灌顶。除了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外,中小学生对阅读书籍的选择至关重要!
【文科不该培养“特长生”,把历史书放在纸箱里!】
张丽珊,“丽珊心理疗法”创始人,著名心理专家,生涯导师。心航路中国大教育网创办人、总督导。
我不主张学生过早地涉及历史、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积累,很难驾驭。
据媒体报道,2015年底,林嘉文曾出版史学专著《忧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该书以叙述和论述的手法表现了北宋时期的历史变迁。此前,他还曾出版《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一书。
林嘉文研究的是宋史,宋朝时期的文化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幸福度非常高。孩子从小研究宋朝历史,很容易“厚古薄今”,因为他们的人生阅读还不够丰富,思维能力有限,对知识的驾驭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我曾经做过很多这样的心理咨询案例,其中一个郑州的男孩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他把自己想象成“王侯将相”,和小朋友相处时,总是摇头晃脑,摆出一副“老大”的姿态。小朋友不喜欢跟他交往,他在人际关系受阻后非常叛逆。
深度研究历史的孩子容易缺乏现实感,他们片面地掌握了历史,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会产生偏颇。我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做了两件事。第一,让这个小孩把这些书放在纸箱里,等到读了大学再读。第二,告诉孩子好好学习,读书是要感受睿智、平和与从容。读书人应该更有修养,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因此,根据多年的案例分析,我对这样的案例并不是很惊讶。
1、发现孩子抑郁症倾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抑郁症倾向,要尽早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否则,孩子的症状发作后,会从意识层面进入潜意识层面,容易进入痛点。这时候孩子的状态就像火药库一样,一点就着。
我要提醒家长,发现孩子的抑郁症倾向,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树大辟邪。如果孩子遇到现实困难,很容易进入潜意识层面,采取回避的态度。此时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调节,1~2次就可以回到正常状态。如果没有引起重视,会造成很多困难,咨询旷日持久,会给孩子增加新的难以克服的困难。
2、家长和老师不要盲目鼓励孩子读书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提倡孩子从小要多读书,但是选择读什么书非常重要。如果书籍选择不恰当,孩子非常容易陷入误区。
我个人觉得,孩子从小阅读自然科学的书籍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历史书要叫停!当然,课堂上的历史知识是要学习的,我这里是指孩子从小对历史的深度研究。除了历史以外,也要尽量规避心理学、哲学等书籍。
家长和老师不要盲目鼓励孩子读书,如果读了不恰当的书,孩子的自我意识崛起时,会非常迷茫,成年人要科学地引领孩子阅读。
【林嘉文事件折射出社会教育的缺失】
张斌利,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车轴山中学校长,2009年全国年度校长,“岔河现象”的缔造者,全国校长聊书会常务理事长。
林嘉文事件折射出社会教育的缺失
作为校长,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痛心,林嘉文事件引发了教育人很多思考。现在的孩子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首先,父母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更需要反思的是社会教育的缺失。
社会教育趋同于分数,家长及社会群体对分数的过高要求,给学校过多的压力,让教育只单纯地注重分数,注重升学率。当然,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不能作为考核的全部。解决方法就是要去功利化的教育。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及适应环境能力】
王国强,西安市第一中学大学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全国超常人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和学术委员,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指导专家。
据媒体报道,林嘉文学习成绩好,纪律好,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悲剧,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孩子自身的心理比较脆弱;第二,家庭教育方面欠缺了一部分,应该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怀和引导;第三,孩子每天生活在学校,而学校教育至关重要。校长和老师在发掘孩子智力的同时,要给予更多关心,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及情绪的疏导。这件事情给整个教育提出了要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老师方面,要多观察孩子,不只是注重成绩,而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养成教育。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走入群体,增强对自主意识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多开展班会和社团活动,给学生挫折方面锻炼的机会。学校要进行良性引导,不能只注重成绩。
林嘉文:最后的话
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
离世前唯一的担忧是我的遗体大概会很难看且任人摆布,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人很难有个体面的活法,连小小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举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学楼内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的门窗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或者干脆办公室靠走廊一侧就没建窗户,而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这就是种显而易见的对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套用周振鹤先生的概念,可谓之校园政治地理学。可叹很多老师从没意识到过他们这种不自重,用寡鲜廉耻评价毫不过分,因为他们一面对自己享有的这种特权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却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却不反思自己),这样的社会风气里,容不下安乐死这样很个人主义的事的,因为总有人想榨取别人,自然不能放别人自由地生死。
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留与后人评说”——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更何况我相信那些芸芸大众里的旁观者,只会给出那种为我所不屑的轻薄、庸俗的解释。
你们知道吗,在这最后的时刻,在我给除刘雅雯外的每个人——包括我的亲人与学友——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内心竟然有种施舍般的悲悯。我想我应该坦白地告诉你们这一点,好让你们以对我的狂傲和自以为是的嘲笑,来减少点你们心里的恐惧。
遗嘱见下:
……
3、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太爱出去跟别人骑自行车,其实是不够挂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种单身宅男才会有的饮食习惯了,不健康,且这种饮食习惯是对性格和责任心的投射,说明人活得浑浑噩噩。
4、希望我的母亲能振起精神来多抓抓工作,多去挣钱。这样若我父亲先离开,至少还可以维持生活。一个志在过小日子的人,精神也会很脆弱,要学会找些东西依靠。金钱是可以依靠的,另外还有志业也可以支撑人。
5、剩下两次心理咨询,建议我父母分别去找郑皓鹏谈一次。我的离开不需要、不应该追责任何人,尤其是郑皓鹏,否则就是在侮辱我。我连我对刘雅雯的爱恋都没对郑皓鹏坦白过,而且我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郑皓鹏似乎比较适合解决诱因比较具有现实性的心理问题。
6、感谢西北大学招生办刘春雷主任邀请我报考西北大学,很抱歉辜负他一片诚意。谢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将我评为夏令营的优秀营员。谢谢邓小南老师的关照。
7、每次去李裕民老师家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体会到的温馨和安稳感。我对不起李老师夫妇对我的关爱。
8、谢谢李范文老师一年多来对我的提携,答应给李老师整理《同音研究》的事也做不到了。恩情难报。
9、向我的“朋友”们致歉,抱歉我给过你们一些错觉,我曾自私地想让我尝试去适应与世界相处,努力过放下我自以为是的精神洁癖。但我天性敏感,总是善于从在貌似愉快的氛围中的发生的小小分歧里窥探出自己与别人的殊途,让你们为我这么一个于你们活下去无意义的人耽误了些许时光。
10、我要承认我对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之前在媒体上抑或私下里,总冷冰冰地说历史研究只是渐渐随年岁长进而被我习惯的工作而已。但活到最后,对之还是曾有过牵挂。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无用的历史研究曾让我底气十足。虽然我的两本著作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对我的学问有信心。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问太多、想太多是种折磨,因为这样的情况下人会很难活得简单肤浅起来。好像说远了,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
说放下也就放下了。
林嘉文
2016年2月23日于西安
| 作者:王晓霞
| 内容来源:校长派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校长派独家文章,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哦!
标签:道家立堂口需要什么条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