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禁止立堂口吗(不会开口先立堂口了)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6-11分类:立堂口浏览:10351
诚信是道德问题,也是机制问题。互联网、移动支付、现代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了网络慈善极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果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利用,就无法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 高路
陕西渭南6岁男童鹏鹏被继母虐待,75%颅骨缺损。有自媒体写了鹏鹏的遭遇,获得7千多人打赏,共约十几万元。随后,该款项被文章作者据为己有,变成了她的“稿费”,引来了众怒。
在这件事情上,当事自媒体存在严重的操守问题。读者打赏,不是冲文章去的,而是冲需要帮助的人去的,当事人将其视为稿费收入,是混淆了是非。从法律上说,当事人开通打赏功能,以鹏鹏的名义寻求读者帮助,事后又据为己有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有欺诈嫌疑。
目前,受害者家属和相关机构已经报警,但能否追回资金依然是个未知数。现在的打赏、个人捐款,基本上是直接打入对方账号,这就给追讨设置了很大障碍。钱一旦流入私人账号,想要追回,就应通过法律途径。个人追诉,即使胜诉也要投入时间与精力。本案中,捐款额本来不多,不会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几十元几百元去打官司。若由公益组织追诉,那么谁来赋予他们提起诉讼的权利呢?
网络慈善缺一套行之有效的诚信约束机制,这种诚信约束机制一度也是电商要解决的难题。如何保证资金安全防止被欺诈,如何约束买卖双方,如何解决纠纷,现在看来,电商平台用好评、成交量、事后评价、第三方托管、无理由退货等机制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因为有了这套解决方案,电商才在中国有了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
网络慈善不同于钱物交易的电商,但电商在解决诚信问题上的一些思路是值得借鉴的。现在是平台方没履行监管责任,发起捐助的人获利容易,而捐助人的权利相当有限,双方处于严重的权利、信息不对等状态,真假不明善恶不分,不出问题才怪。
能不能引入第三方托管机构呢?网络的慈善一般都需要一个感人的故事,感动网友是分分钟的事,可是查验真相是需要时间的。比如罗一笑事件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从罗尔写下《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在网络上刷屏,一直到事件开始反转,质疑声不断出现。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整个活动募集到的金额高达200多万元,筹集资金的速度远远超过真相查清的速度。一些网络慈善事件,当人们发现真相时,往往已经上当。这就需要设定一个缓冲期,也需要给捐助方撤销捐助的权利。不得不说,这些营销“大师”的确是玩文字的高手,深谙读者心理、人性的弱点。很多人是被一时的情绪带动捐了钱,事后冷静想一想,可能发现很多漏洞,因此绝不会像当初一样冲动,应该像电商一样给公众“后悔权”,设定一定期限可以撤销自己的捐款或者打赏。
有人担心设定缓冲,给足捐款者权利,会影响慈善的效率。网络慈善的特点就是在于快捷,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受捐者的困难,一旦设定缓冲机制,恐怕会导致一些人得不到及时救助。我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罗一笑事件说明,在互联网时代,要想隐瞒真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很大的概率在极短的时间找到真相,解决问题。
电商发展的良好态势和网络慈善如今的困境都提醒我们,诚信是个道德问题,也是机制问题。互联网、移动支付、现代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了网络慈善极大的发展空间,这原本是好事,但如果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利用,就无法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标签:法律禁止立堂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