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仙网
出道仙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立堂口 > 正文

立完堂口之后应该注意什么(立完堂口多久会有感应)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6-10分类:立堂口浏览:9958


导读: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这是季羡林先生对年的印象。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年的年味...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这是季羡林先生对年的印象。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年的年味,是从泡上腊八蒜、喝了腊八粥之后才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的。鲁迅在《祝福》里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送灶就是指送灶王爷。一般来讲,人们往往从送灶王爷那天起才开始真正进入年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杀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花溜溜,三十儿擀饼儿,初一捏嘴儿。”人们一边掐指数算着日子一边忙碌着。年,就在这忙忙碌碌当中到来了。

  在经过了春节前的忙碌,从初一开始,人们便是尽情的欢愉和享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年俗大餐,在年节之间可谓是千般花样,万种风情。峰峰矿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由于其历史的原因,峰峰年俗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晋冀鲁豫各家之长,既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年俗,又引领着新年俗的发生。已近年关,让我们一同走进异彩纷呈的峰峰年俗画卷。

  苇子灯阵

  东王看村的苇子灯阵,是一种流传很久的民间花会表演。在我省民间艺术领域独树一帜。相传是战国名相蔺相如根据“八阵图”所创,是一种纯粹的民间喜庆活动形式。其表演时间主要是在每年元宵节前后的晚上。

  东王看的“苇子灯阵”多年来以人数多、规模大、表演场面大、色彩显眼著称。跑苇人数为双套人马九十六人。另有四个花头,两个抵羊灯,二十四面墩鼓和人数不等的锣、钹、旋等,以及辅助人员达一百二十名左右;擎苇子灯者一般身穿古式蓝绿色服装和头饰,敲鼓者着古式黄色服装和头饰,提小灯笼者着古式黄色服装和头饰,击打大小钹、小马锣者着古式红色服装和头饰。

  每年的正月十五,村民们身着彩衣,手擎五颜六色的苇子灯,随着乐队鼓点乐器的节奏,开始“跑圆场”,即环绕场地跑成圆圈。继之是“四马投堂”,即分列四队于场地中间,鼓乐齐奏,队伍表演“凤凰三点头”。然后是“二龙出水”,即变成两队左右分开,表演正式开始。队形通过灯的流动,围成各种图案和字形,气势宏大。一般有形似“八阵图”的“八门套九星”阵式。近年来还新创出“天下太平”、“实现四化”、“计划生育”、“和谐社会”等字样。

  2006年,东王看苇子灯阵被列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焰火阵和灯地儿迷阵

  峰峰矿区的许多乡村在春节期间都有燃放焰火阵和摆放灯地儿迷阵的历史,至今仍有不少村庄保留着完整的焰火阵和灯地儿迷阵的阵局,其中保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便是彭城镇豆腐沟村。

  至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豆腐沟村就有了焰火社,社头为轮换制,每年一换。其社头条件为村中富裕户,土地必须在五十亩以上,或有相应财产,才有资格承担。副社头和各片负责人,由社头选派或村民推举。自五十年代以来,以生产队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各推举焰火社筹资办事人员。村委会出一名村干部为社头,但仍为一年一轮换。点燃焰火活动规模以筹款额决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下午,焰火阵局的摆布就基本齐妥。次日上午社头安排焰火社人员装置烟火架,捆绑各类烟花,布置灯地儿。所有活计在中午前全部完毕。

  灯地儿的布置为正方形。一般是长宽各十九根木桩,每根木桩顶上放一盏灯盏,灯盏内倒皮油(蓖麻油),续棉花捻,称“九曲黄河阵”。相传为诸葛亮的迷惑阵。正常年为三百六十根,遇闰年则按天数增减。每根木桩之间以草绳相连,形成迷惑阵局。不熟悉阵局的人半天也转不出来。燃放焰火的主场(老杆),就布置在灯地儿方阵正中央,并在附近的开阔地设置有跑马场,专供火伞、火马、火桌、开路花鞭燃放。火马、火伞为竹编糊纸彩绘,上绑各类烟花。转跑起来流光溢彩,如火轮转动。火桌为一木架。上捆绑各类烟火,为燃放增加立体效果。另外在场布置入场门楼。门楼附近为一棵铁树。用树枝杆布置烟花。

  从农历正月十四日晚上开始,全村牌楼、灯地,灯火通明,元宵节活动开始,家家将出嫁闺女及老门亲戚全部请到。在院中天地台、门墩上香,点灯盏,敬祀天地、门神等。大街路口用笼盔垒成的火炉同时点燃。社头亲率该村平调班、豫剧班演员,吹着马号,敲着锣鼓、大钐、二钐、锹等司号,自村东灯地儿出发,一路喧天,与村西的锣鼓班对接,称为“迎天鼓”。相传燃放焰火是古时非常隆重的祭祀天地活动,灯地为敬地,烟火为敬天。

  正月十五日的晚上,社头在焰火场地摆上供品,以敬天地,祈求天地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后村上的平调班穿戏装唱四段戏。然后,燃放烟花开始,继之转灯地儿开始。有祈求者还可以对灯许愿,护灯回家。来年如愿后再将灯还回。

  灯地儿被视为有生灵的一块宝地,只不过是民间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娱乐作用非同小可。游人步入灯地儿,就像进入了一座迷人的灯宫,左顾右看,随意浏览,满眼是灯的世界。那灯地儿灯火闪闪烁烁,映天照地,通红一片,使人眼花缭乱,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立完堂口之后应该注意什么(立完堂口多久会有感应)

  跑旱船

  跑旱船是峰峰最为传统的花会节目,相传在明朝末年开始在王看村盛行。起始于民间对龙王的信仰,逐步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主要内容有《回荆州》等。且行且舞,通过彩饰的旱船,跑起来,给人以水上漂行的感觉。

  其舞主要技巧是船行而飘。人物有坐船者、划船翁、领航人和护船人,人数多少不等。乐器有锣、鼓、钗、唢呐、笙等。主要动作有旱船步、正弓步、蹁腿飞脚、侧空翻、花帮步、刷腰、蹁腿等。通过拔锚起舟、划船拉纤、遇风搁浅、船随水浪起伏等动作,在鼓乐伴奏下跑圆场,串“8”字,舞步生风,活泼欢快,赏心悦目,为敬奉管水龙王爷的主要节目。

  与此节目相近似的还有柴王车。柴王身穿青衫,挂满苍髯,戴无顶草帽,推独轮车。车左是赵匡胤,挂黑髯,穿青衫,戴英雄帽,手执盘龙棍。车右是郑子明,穿青衫,戴大尾巴帽,执鞭。另外,帮手衣着随便,表现出闯荡江湖的做派。因王看村柴姓曾占大数,所以,为一崇祖祀奉节目。

  与跑旱船节目同时演出的还有扁担官。该剧目由十多人组成,角色扮演为阳谷县正堂、问官(师爷或账房)、衙役4人、抬夫2人、小丑数人。正堂身着清代七品官服,系玉带,摇鹅毛扇,骑坐在扁担上。问官穿大褂,戴礼帽,抱印盒。表演滑稽自由,表现了百姓渴望“官清民自安”心态。

  在解放初期,峰峰地区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太平车。至今还广为流行。人物有丫环、小姐、武丑、老丑4人。乐器有唢呐、笙、鼓、大钹、中小钹、锣、梆子等。道具有花车1辆、方纱1块、3米长竹竿1根、羽毛扇1把、花蝴蝶1只、低跷一副。主要动作有踏步、小台步、虎跳、扑虎、叠腿、扫堂、矮步等。表演动作滑稽,形式多样,老少皆大欢喜。此节目动作仿照当地推小车动作,行进夸张。一般为运输工表演。车上贴“一帆风顺”。是人们祈求天下太平的心理写照。

  龙洞背阁

  峰峰矿区黑龙洞村,背山依水,是一泻千里的滏阳河源头、古太行八陉之四——滏口陉要地。陉旁神麇山脚下有一天然古洞——黑龙洞。历代文人墨客凡到此者,多用“龙洞珠泉”形容其美。至于黑龙洞而得名的黑龙洞村还有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之花——龙洞背阁,问津的人就不多了。其实,这龙洞背阁的艺术特色完全可与“龙洞珠泉”的自然景观媲美!

  远的不说,单以近代而言,龙洞背阁的制作就很讲究。背阁多采用铁木结构加工而成,常把精巧的美学与牢固的力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体。设计既注意结实耐用,又考虑到方便人背,不出危险。具有踩踏不散架、背起来不变形、表演使用绝对安全的特点。除方形阁外,还有椅形阁、树冠形阁等多种形状。这些不同类型的背阁由民间艺人用色纸糊裱和重笔浓彩美化后,呈现出红红绿绿的色彩,非常诱人。看上去就像花轿悬空,视而生乐,喜从心来!

  龙洞背阁要求背阁人有力气,能扭善背,多才多艺,不分男女都可参加背阁。背阁人一般下踩半尺的小高跷,肩背一阁。阁和背阁人可多可少,多者可由40多架背阁组成。背阁人员全部化装,人人披红挂彩,从阁的形状、色调和背阁的人的装束上,首先给人一种欢乐热烈的情感,不落俗套。

  龙洞背阁的阁上人,大多是由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少女扮演,也有一部分顽皮的男童。

  龙洞背阁表演的节目,既有传统的《瑶池赴宴》、《白蛇传》、《嫦娥奔月》,又有欢庆太平盛世和农业丰收的新题材,内容丰富,非常受群众欢迎。

  龙洞背阁的乐器伴奏,大都是民间乐器,如锣、鼓、钗、笙、笛、唢呐、板胡、二胡等。参加吹奏的乐队也要化装。演奏员配合默契非常重要。

  龙洞背阁分行走演出和打场表演两种形式。行走演出时演员队伍在前,乐队在后、演员跟着鼓点扭动,进入角色。打场表演时,乐队立在一旁不动,演员随着鼓乐表演。

  龙洞背阁的演出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期间。尤其是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这三天,是表演龙洞背阁的高峰。其中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龙洞背阁最为红火热闹,盛况空前。龙洞背阁每到一地表演,那里的观众就拥挤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围观的群众不时拍手叫好,喝彩称快。这时,使你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生命在群众之中。

  龙洞背阁这种民间艺术形成始于何时,尚未见史书记载,但从人们口耳相传中得知,迄今大约已有3000年的历史。

  抬皇杠

  “珠宝满载闪金光,鼓乐阵阵动八方,皇杠悠悠如意颤,你追我赶奔康庄”。这四句诗表述的是峰峰春节民间花会节目“抬皇杠”的表演盛况。

立完堂口之后应该注意什么(立完堂口多久会有感应)

  抬皇杠,是冀南民间花会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节目,源于古时皇家寿诞庆典和官吏进贡的礼仪。这一花会节目至今在大峪镇仍盛演不衰,以北涧沟西村为最。

  皇杠,即皇帝贡品或皇家寿诞礼品的代称。道具是一根柳木长杠和一个特制的长方形木架子。架子内是由数层木匣组合而成的“宝箱”,每层木匣用彩色锦缎装饰。“宝箱”的样式有长方形或品字型,上面缀满用彩色玻璃做成的“珍珠”和镀光纸制作的“元宝”。“宝箱”四角置有四个内插鲜花的掸瓶,角上方挽有四颗大红绸绣球。箱面周围系有16朵不同规格的用彩绸扎成的牡丹花朵以及大小銮铃、铜哨各24颗。“宝箱”顶端两侧还系有两面明镜,名曰“阴阳镜”,有“现妖驱魔”之象征。

  抬皇杠成双表演,至少一对,最多十对,阵容较大。每根皇杠由4名头戴尖帽,身着黄色坎肩的“役夫”轮流肩负,后边有两位腰插马鞭的正反人物。反面角色是一名手持腰刀或花枪的响马或山大王,正面人物是身披盔甲,手挥长柄大刀的护卫将军。

  抬皇杠一般与背阁、踩跷、花车、旱船、秧歌等节目同时表演,场面宏大热闹。其他节目围绕场地循环表演,皇杠队伍威风,闪亮登上中场。当马号鼓乐响起,抬杠者踏着鼓乐的节拍尽情手舞足蹈,“宝箱”在木杠的颤动中上下起伏,上边的各种花朵随风舞动,大小銮铃叮铛作响,各类铜哨呼呼齐鸣,满箱的“元宝”、“珍珠”彩光闪耀。正反面角色紧随其后,相互较量搏斗,引人入胜。抬皇杠步法有正步、反步、蹒步、横步、卷步等。套路有“蛇行”、“斜行”、“十字行”、“回环”、“飞杠”、“劫杠”、“护杠”等形式,把节目推向高潮,令人赏心悦目,别有一番乐趣。

  抬皇杠这一节目相传于宋代,一方面反映了皇家欢乐庆典的排场,另一方面象征着下层民众敢于挑战皇权反抗官府的斗争,同时还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富贵福禄的向往和祈盼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跑帷子

  南大峪村是一个以民间花会而闻名的文化名村,民间文艺活动历史悠久。传统的民间花会节目有跑云彩、跑旱船、太平车、武术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沿传数百年的花会精彩节目—跑帷子。

  跑帷子,又称“跑彩帷”,因节目的道具是“帷伞”而得名。源于宫廷祭祀或皇帝出巡时的一种仪仗,后传入民间,形成帷子舞。帷子共有24杆,象征着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根帷头上的十二幅画面,象征着天干地支十二属相;帷头上的144个绣球,象征着宇宙漫天星辰。另有两面分别绣有太极图和日月祥云的彩旗,称为“彩子”,象征着天地间阴阳交泰、化生万物的气象。持彩子的男青年称为“彩头”。此外,还配有十八面威风锣鼓、马号、三眼炮等。表演时,当锣鼓响起,马号吹动,二十四杆彩帷分为两队,在两位彩头的引领下,踏着锣鼓的节奏,相互回环穿行,奔走如飞,远望如万马奔腾,近观似雄兵列阵。每当一场跑完,炮手立刻鸣炮定格。倘若在帷伞内按上灯火,晚上表演也十分引人。身着彩装的小伙子们手执帷杆,虎虎生风,两队帷灯在夜空下穿行,犹如火云变幻,金龙起舞,场面非常壮观。跑帷子,寄托着国泰民安、人间升平的理想和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祈盼。

  冀南帷子舞历史悠久,据古《磁州志》载:“帷子舞盛传于冀南,以南大峪村帷子为最。”每年赴州县参加春节花会调演。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南大峪帷子在州府前的一次帷子舞中,所跑出的“天上一品”字形,曾获州官嘉奖。在演出的内容上,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帷子舞以“左右海眼太极图”开始,诸如“一字长河”、“双龙出水”、“小唐王乱点三军”、“四马同堂”、“五魁及第”、“天下太平”等套路,至今仍流传不衰。现在,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独创出“大干四化”、“九州团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等字形,且每年都翻出新的花样,使这一古朴的民间花会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不断焕发出新的风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峰峰的年俗文化历久弥香,异彩纷呈。也正是这些灿烂的民间艺术,营造了峰峰浓厚的年味。这也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的那样:“年味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文化的丰美。”

  过

  大

  年

  ■编辑:嘟嘟

  ■文字:赵立春

  ■图片:阿方、老曹

  ■编审:冯萱

  转自微观峰峰

标签:立完堂口之后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