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仙网
出道仙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立堂口 > 正文

有缘之人必须立堂口吗(有仙缘就必须立堂吗)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5-26分类:立堂口浏览:9059


导读:    (7)  友:我有个问题,不用说您肯定是开悟的人了,您的财产对您来说肯定不是很重要了?可以给别人吗?  我:我不是开悟之人。至于你提到的财产,财产为什么不重要呢?它可以保证...

  

  (7)

  友:我有个问题,不用说您肯定是开悟的人了,您的财产对您来说肯定不是很重要了?可以给别人吗?

  我:我不是开悟之人。至于你提到的财产,财产为什么不重要呢?它可以保证肉身的生存,否则“我”住哪里呢?

  我没有什么财产,但我认为生活是简单的,吃饱穿暖就行了,这样就可以从我所好了。如果生活拮据就我就会去想办法赚钱,这样就耽搁修行的时间了,也就不快乐了。就一个人来说,吃饭和养家糊口是硬道理,但纯粹为了金钱而活着就是空虚无聊和不知大道的表现了。日常生活要采取事来应事的办法,该干嘛干嘛,老天自有安排。要安之若素。真我在欣赏肉身奇妙历程的同时,纯洁自己,探索真理,开开心心过生活。这就是无为自然,就是从心所欲,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就是服从真理,就是智慧。一句话,心如如不动地处于乐之中,这就是追求圣人的境界。另外,朋友之道救急不救穷,财产不是不可以给别人,如果必要,为什么不给呢?

  友:最终还是归于这个结论。就像吃饭,满足肉身需要是正常的,想吃山珍海味就是私欲了,你满足生活需要就不想了出去名利双收了,真正做到了,厉害!

  我:想山珍海味只是自我的一个想法,吃不吃得到你说了不算。想的本身就是私欲,这是烦恼的根源,即使吃到了,更大的欲望还会产生,哪能全部实现呢?贪得无厌的结果就是烦恼终身。

  

  友:我觉得心特别浮躁,跟领导说话,总是很紧张,控制不了容易激动的情绪。

  我:因为你有私欲,有所求。要么是希望表现的好一点让领导满意,要么是想达到某个目的。这都是私欲,私欲带来的就是刻意和担心,担心带来的就是紧张,这样就不自然了,其结果是适得其反的。如果放下私欲,无所求,一切顺其自然就轻松自如了。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样处世反而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友:是啊,我之前一直想升职,刚入职的时候看到一个同事工作了十年,还是普通员工,我产生可千万不要像他一样念头。我之前主管的主管有一次想提拔我,问我一些问题看法,我没准备,说的很不好,还是很紧张,但我跟客户再大的领导在一起都不紧张。

  我:为什么因人而异呢?你问一下自己的心,其实还是私欲作怪,想升职就是私欲。如果你现在的领导辞职了,没有了利害关系,你见到他还会紧张吗?一定不会了。

有缘之人必须立堂口吗(有仙缘就必须立堂吗)

  友:确实有个辞职了的领导,我们在一起很随意,现在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去年他还请我去澳洲玩了一圈。

  我:放下你的私欲对你的未来更好,因为一切都是必然的,该努力工作就努力工作,心不要动。如果你相信命运就好了,就没有得失之心了。这样就什么紧张畏惧都没有了。看来你要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

  友:哦?我自己不了解自己?

  我:嗯,我看是这样。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好的习性和心理障碍?

  友:我好像没想过,没总结过呢。

  我:这是个大问题,不了解就无法对症下药,我看你是优柔寡断型的。这种习性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来回思考,不能做出取舍,总是在怀疑自己决定的正确性。还有,三分钟热度,热情一过就开始倒退。正如自卑的人必然自傲一样,优柔寡断的人往往显得特别决断,而这个决断往往是糊涂的。你应该是经常一腔热情,而一旦遇到困难就回避,然后自我安慰一番。一面自信满满一面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人在顺境是比较稳定的,一旦到了逆境就没有了主张。

  友:应该是这样。我会鲁莽地投资工厂,失败了就灰心丧气。优柔寡断也说中了,因为我怕别人这样说。我确实多疑,不坚定,关于您,我还有过想法之前没讲过,刚跟您接触时我还在想您是不是也是为了赚钱才和我聊天。

  我:哈哈,很正常。优柔寡断的人要练胆识,稳定情绪,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要训练自己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对事情进行充分的分析,一旦决定就坚持到底,不再颠来倒去。再思可矣,正反两方面考虑一下,三思就过了。曾国藩是去习性的榜样。他天生是一个不太聪明的人,自私狭隘,斤斤计较,后来,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通过深刻地反省,每天的日记,给自己定“日课”,规定自己看多少书,写多少字,不准自己这样或那样,违反了就骂自己禽兽不如。这样刻苦的修行才解脱了出来。天下自知最难,因为人总是喜欢为自己辩解,所以要了解自己。要一追到底,不放过自己才行。

  

  友:嗯,自己剥开了分析啊,原来这样,我这种性格还有希望吗?

  我:准确地说,这不是性格问题,是习性和认知问题。一个人认知正确,任何性格都可以做正确的事情,都可以成就自己。你还是没有入心,没有用心读书思考体悟,所以才会浮在事物的表面。如果你坚定地认为圣贤是真理,任何违背圣贤思想的东西都是不可信的就行了。子曰:“唯上智下愚不移”,看来你还是太聪明了。

  友:是啊,又被你说中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头脑聪明,这个念头害苦了我。我中考成绩名列前茅,物理奥赛全省第三,数学奥赛也有成绩。结果就是骄傲,自满,最终导致失败。

  我:嗯,你始终在多疑和不疑之间摇摆,就是缺少中庸之道。我看你把心中的傲和卑都去掉,清空,接受经典和真理的洗礼。投入进去,解决精神上的问题,让自己成为一个智慧的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事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应事,事完就丢掉,不要放在脑子里纠缠不清。这样清清爽爽地做人做事就可以了。

  友:我为什么胆怯自卑呢,我的自卑来自于哪里呢?

  我:这和你的成长经历有关。如贫穷、残疾、挫折、打击、单亲等等都会让一个人形成自卑的心理。

  友:怎么清空这种胆怯和自卑呢?

  我:一个人不自卑、不胆怯来自于心灵的强大,心灵的强大在于明事理。为什么你和家人在一起不会胆怯呢?因为你了解家人。你为什么对主管会胆怯呢?因为你不了解对方,不了解自己的私欲,根子是不了解人性,智慧不够。只要接纳真理就行了,真理进来后,那些自卑自傲胆怯等等毛病就自然清掉了。如果你浮光掠影地学习,不入心,那么就永远清不掉。要和自己对话,认可自己的毛病所在,不回避,不狡辩,不放过。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自我,才能一点点就把自卑胆怯清掉。

  你最缺的就是坚定信念。假如有人说人可以不死,你一定是不会相信的。就要像坚定地相信人的肉体必然死亡一样相信圣人的教诲。不能东风东倒西风西倒,疑三惑四。读经典的关键是用心读,与作者交流,不放过任何疑问,入心了就坚定不移了。

  

  友:嗯,我是对经典没有认知,所以不坚定,还是多看书,早点认知。您那么博学,看的书真是太多了!

  我:我不是喜欢读书的人,读书的目的是解决自己的困惑,我只是感觉不能稀里糊涂地活着,必须没有烦恼,必须没有困惑,必须快乐生活,这样一来只好读千年不倒的圣贤书了。如果我没有困惑就会读读唐诗宋词,听听音乐,喝喝老酒。没事看那些宗教哲学书籍干什么?我是像梁漱溟说的“问题中人”一样,不解决心中的疑惑是寝食难安的。如果像一般的学者一样为了肚皮读书,混口饭吃,那样的读书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

  友:关于信命问题。网上有一个问答:请问"随缘"和"认命"是一个意思么?命中注定会发生的事不去接受而要另辟蹊径,算是攀缘么? 学诚法师回答:随缘,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向,随着因缘变化而采取适宜的行为,这是真正“做生命的主人”拥有的态度。上面这种答案是容易被认可的,99%的人都会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这些都是妄念。“缘”本身就是命,否则“缘”从何来?随缘本身就是认命。不认命就是与天命斗,与圣人的教诲斗,就是攀缘。逢山开路是因为无路可走只能开路,“山”从何来?这不还是命运的安排吗?到什么山砍什么柴,该干什么干什么。这不过是随缘认命而已。

  

  友:王阳明谈真我,佛教谈真我吗?

  我:当然谈。《大般涅槃经》卷第一,佛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因此,符合真实的“我”的条件是:实、真、常、主、不变异的一法,才是“真我”!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诸佛的法身,在因地称为如来藏。还有,《大般涅槃经》卷20佛云:“杀无常者得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无我得真我。”

  友:为什么“无我”还要杀呢?

  我:坐禅的人往往认为无我就是最高境界了,所以会执着于“无我”境界,这还不是究竟,所以要找到真我才行。这个真我就是王阳明说的“真己”。大般涅槃经是非常重要的经典。真我,佛教术语里亦可称为“最初因、自性、真心、本来面目”,“真我”是修佛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性就叫自性。自性就是生命的根本属性,也就是“真我”,本体。我们只要找到生命的属性,就是见性成佛,也就是“摩诃般若”。

  友:何为“摩诃般若”?

  我:摩诃般若就是最高的智慧。是八正道的最高点。“真我”可以理解为修佛的一种理想和追求的目标。而追求的方法,在佛教号称“四万八千法门”。

  

  友:知识面狭窄是我们这一代的通病,没人看书,都拿微信学习,经典被淡忘。

  我:都不读原典,看别人乱解,然后人云亦云。

  友:对,因为懒惰,不过,看你的文章可以走捷径。

  我:哈哈,我是照搬经典,不敢篡改。

  友:市面上流行的关于王阳明的书籍都是讲故事谈事功的。

  我:尽量不要看市面上流行的关于王阳明的书籍,还是看原著。你们看那些写王阳明的书,一大堆文字,厚厚的一本书,都是讲故事,而《传习录》反反复复就那么几句话,自己修行感悟就行了。孔子的《春秋》一万六千字,而解释它的《左传》近二十万字,也是讲故事,这些故事孔子都知道,为什么孔子不写呢?王阳明从这里领会了孔子的意图,所以反对的这种偏离本质的做法,误导读者。心学和佛法一样,本不可说,文字只是引导,不可执着于它。

  友:我看你写王阳明一个故事不讲,而是旁征博引的暗示,让读者去领悟。

有缘之人必须立堂口吗(有仙缘就必须立堂吗)

  我:是的,一讲王阳明打仗的故事,读者一喜欢,完了,跑到心外去了。我看,你有时间还是打打坐,也就是静坐。禅宗和心学都是实证的科学,不实修的人是不明白真相的,仅仅是看书聊天没用,即使学一辈子还是个凡夫俗子。王阳明结婚的当天就和一个道士打坐入定忘归了。可见他的龙场顿悟是有基础的。

  友:嗯,昨晚我随意坐在床上试着内观,注意力集中不了一两分钟就发现思路飘来飘去,意识到在想事情后中断,一两分钟后继续在思考其他事,意识到后再中断,然后继续思考另外一件事,最终发现都是围绕事业,赚钱,一个一个的客户,最近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等等。我确实心太乱了,而且不愿意面对无常的现实,认为命运是自己在控制,只是没控制好而已,完全沉在名利之间,结束后自己也知道不对了。刚才坐了一会,15分钟就后背酸疼,不过头脑清醒一点了,又感到了血液流动。后背不用力就坐不直,往后仰,靠一下床头,辅助一下才行。

  我:看来你是刻意摆姿势了。不直就不直,要舒适,不然就会走神。疼就不要坐,实修修的不在肉身,而是心。

  

  友:你的文章,心静的人,有缘的人,有一定境界基础的人,会追着看下去。我介绍给一些朋友,能接受的很少,这是为什么?

  我:你说的不奇怪,我的文章受众的确很少。毛泽东反复说过,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众都是容易被俗世和媒体宣传洗脑的人,他们往往随波逐流而且还自以为是。当然,我并不是说我的文章是真理,只是说一个道理而已。

  友:可是你写了这么多文字,肯定也是希望能给更多人分享你的心得啊。

  我:当初没有这个念头,只是答应了朋友的请求,写着玩玩的。现在感觉如果能给有缘人带来快乐也是一件好事。一切随缘。

  友:看您文字虽然很长,但一眼看下去行云流水,眼都不眨一下就看完了,真是通俗易懂。

  我:我的文章容易懂是因为我追求像白居易的诗一样,老妪能懂。同时,我认为大道至简,复杂不是道的本质,没有必要故弄玄虚。你有时间看看我写的关于读书和中庸之道的文章,可能会有收获。

  友:好的,我会继续阅读您的公众号文章和内观,看多久会产生变化,多谢您耐心指导。

  我:好,不客气。

  (点击顶部的蓝字“闲人碎语”可关注此公众号,关注后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消息”阅读遗漏的文章。)

标签:有缘之人必须立堂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