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仙网
出道仙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立堂口 > 正文

立过堂口多久上山一次(立堂口之后多久能看事)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5-19分类:立堂口浏览:9034


导读:  出家人吃饭,坐不窥堂,端身无语,举止安详,既严肃又认真,气氛平和,饭前诵读一小段经文,饭后要喝惜福水。  当你第一次在寺院随出家人吃斋饭时,定会对这些感到新鲜,确实,与我们平时...

  出家人吃饭,坐不窥堂,端身无语,举止安详,既严肃又认真,气氛平和,饭前诵读一小段经文,饭后要喝惜福水。

  当你第一次在寺院随出家人吃斋饭时,定会对这些感到新鲜,确实,与我们平时的吃饭观念大不一样啊。

  在家里吃饭,往往是一家人沟通感情的正好时机;更想到聚会时,自然少不了相互交谈,讲笑话、说段子,古今中外、雅俗并蓄,并以敬酒劝酒营造气氛,越热闹越好。倘若不说话,协商协议、签订合同、洽谈生意、联络感情、情感交流……,都无法完成。

  由此看来,平时一般人的吃饭都有其丰富的内容及功能,两人以上的饭局,若无人吭声,气氛定紧张不妙了。

  出家人吃饭,有什么内容功能呢?这里头还真是大有学问啊。若以一句话概括:吃饭即是修行。佛门中的“吃饭”,正规说法是过堂。堂,就是指斋堂。

  斋堂被称作五观堂,是吃饭用膳的地方。

  什么是“五观”呢?

  五观,是僧人吃饭时应该观想的五种思维境界。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立过堂口多久上山一次(立堂口之后多久能看事)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5、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有的斋堂刻有如下楹联: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吃饭既是修行,食存“五观”,即使硬如金石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受。也由于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各地寺院斋堂楹联不尽相同,“五观” 思想是一致的。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因多数僧人有个过程,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多数寺院也允许吃晚饭,但应作“药石”想。

  “过堂”是什么意思呢?

  过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餐、中餐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

  过堂主要体现了五个佛教理念:

  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节约,内观自省,绿色环保。参加“过堂”可以体验到佛教对生命自我和外在物质世界的认识。

  用斋时不得说话,饭碗要端起来。吃饭开始后,行堂僧人或居士巡视添饭菜,如果需要,应将空碗送到桌边,不可出声叫唤。需多少,添多少(有专门手势),不得遗剩饭菜。

  饭毕,僧值师居中向上站,默示结斋。维那师引领大众同念准提咒及结斋偈。为施主祈福回向。最后,次第离开斋堂。

  吃饭也是修行。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

  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

  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把原有的贪、嗔、痴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

心灯APP:学佛理,问命数,解苦海,塑心灵。

立过堂口多久上山一次(立堂口之后多久能看事)

标签:立过堂口多久上山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