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堂口之后必须要学会什么事(立堂口都需要准备什么)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5-01分类:立堂口浏览:10402
导读:我们修行的重要法门,就是发愿,可发愿之后,必须要去严格的行愿。修学大乘佛法,可以从慈悲去契入,也可以由智慧去契入,还可以从信愿着手。从信愿入,就是要发愿、行愿。在中国影响力颇为广大...
我们修行的重要法门,就是发愿,可发愿之后,必须要去严格的行愿。
修学大乘佛法,可以从慈悲去契入,也可以由智慧去契入,还可以从信愿着手。从信愿入,就是要发愿、行愿。
在中国影响力颇为广大的四大菩萨中,观世音菩萨悲心增上,文殊师利菩萨智慧增上,而地藏菩萨和普贤菩萨则信愿增上,只不过地藏菩萨侧重于发愿,而普贤菩萨侧重于行愿。
发愿与行愿,是一体无二的,在发愿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效法菩萨的发愿,比如闻思《地藏经》,体会地藏菩萨的弘愿,亦可受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学习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
但我们也当知晓,经论中的发愿,是提供给我们这些凡夫的一个完美的参照,我们自己不是照着念一遍就完事大吉,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并且这也不是真真意义上的“受持”,因为受持在于信受和行持,而真正的起信,就必须有无上菩提心的生起,所以“受持”就是发愿和行愿,两者是不可分的。
如果一个人的无上菩提心真实生起,那么他必有度众生出轮回的弘大愿力,他的精进,他的法喜,都是时刻充盈的,正如近代大居士王恩洋大德在《摄大乘论疏》中言道:“我王恩洋奉师教,已发无上大乘心。”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看到文字,便觉真实,丝毫不做矫饰。
发愿之后的行愿,就是要践履六度万行,当然不同人的根器也有所不同,比如慈善家学佛,可能更容易从布施去信愿,在行愿中,也会渐渐放心我慢的贪著;而知识分子,往往从广学经论,树立正见的方向去行愿。但无论是谁,只要无上菩提心生起之后,都会以戒定慧去督摄行愿,尽可能以正向的角度去清净身口意,给人以如沐春风的和蔼,同时也示人以披甲精进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