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仙网
出道仙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立堂口 > 正文

立堂口时眼睛跳的厉害(立堂口就能看事吗)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5-16分类:立堂口浏览:8927


导读:  这篇《唠嗑》是谈意识和谈意识的根子。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观点、行为、烦恼、痛苦、恐惧从何而来的问题。所以,不管你是否学佛都有必要了解一下,目的是让自己摆脱烦恼和痛苦,快乐...

  这篇《唠嗑》是谈意识和谈意识的根子。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观点、行为、烦恼、痛苦、恐惧从何而来的问题。所以,不管你是否学佛都有必要了解一下,目的是让自己摆脱烦恼和痛苦,快乐生活。

  如果我说快乐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也许有人不同意。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至少到目前为止,哲学和科学还没有找到地球和人类的存在的意义。你所谓的意义不过是被外界洗脑后形成的妄念。虽然不同的宗教给出了不同的人生追求,但也终究也离不开“快乐”二字。

  这篇《唠嗑》,学佛者可以多看几遍,知道一下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佛学、怎样学佛以及学佛的终极目的何在。佛学研究精深者如果与我的见解相悖,可保留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看观点不一致就升起“嗔”心,这样不利于修行。

  在名词的选择上,鉴于佛经皆是古人翻译,对于一般人来说是艰涩难懂的。所以,我采取的方法和《白话哲学》一样,尽可能用大白话,令老妪能懂,便于有缘人理解和领悟。喜欢训诂考证的学者无须咬文嚼字,辩来辩去。

  佛家门派众多,出于佛法不可言说和不可思议的性质,自古说法不一,比如末那识永灭的到底是什么?唯识宗自身也没有说清楚。所以,佛法都是方便说,万流归一,八万四千法门随缘取用,如果执着就不好了。

  大家不要一看见“佛”这个字就感觉是宗教或迷信,其实,佛的含义就是“觉悟”,就是快乐。如果我换一种说法,比如,老子的悟道、庄子的逍遥、孔子的知天命、王阳明的致良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自知等等,大家就容易接受了。其实呢,这些杰出的人类文化说的都是一个东西,只是换了个名词而已。佛家说的人人是佛和儒家说的人人是圣人是一回事。其目的就是摆脱烦恼获得快乐。所以,大家不要执着于名词文字。

  南怀瑾先生说佛家是百货商店,你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不管你是否学佛,为了快乐地生活,进来逛逛一定会有收获的。

  

  友:我想请教下,您是怎么理解佛学里对意识的解读?

  我:意识就是脑识和心识。脑为主宰就是俗人,心为主宰就是觉者。

  友:您这边有相关介绍的文章么?我想做些了解。

  我:没有。可以到网上查查。要结合其他七识来了解。

立堂口时眼睛跳的厉害(立堂口就能看事吗)

  友:您指的是眼耳舌鼻身等?

立堂口时眼睛跳的厉害(立堂口就能看事吗)

  我:是的。

  友:好的,多谢!我再做些了解。

  我:理解了吗?

  友:感觉这个很难定义,没有个结论。

  我:这是学佛的关键,不能不清楚。我等会有时间给你解释一下,太晚了,明天发给你。

  友:谢谢。

  

  我:我的解释在有些地方可能与其他人的解释不一样,你自己判断。

  一、人类关于意识研究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尚不知道意识的本质,也就是说没有答案。关于意识的含义,唯物主义的说法是荒唐无知的,就不用谈了。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等概念,而潜意识则包括下意识(直觉)等内容。他将人类的本能驱动力很大程度上归结到性的方面,这种观念遭到后来阿德勒、荣格等人的强烈反对。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提出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它可划分成两个基本的区块。他对意识与潜意识进行了细分。首先是个人意识,也称自我,它是关于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部分。其次是个人潜意识。接下来是集体潜意识和集体意识等等。因为他研究成果还是不究竟的,所以这里就不详述了。

  就心理学而言,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成为了一个独立于哲学之外的学科,并且专门对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他使用的内省方法遭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质疑和反对,但反对者也提不出更好的方法,由此导致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完全放弃了对意识问题的研究。这种无奈的搁置,使得在意识本质问题上一直存在的诸多疑问没有答案,它不仅困扰哲学和心理学,同时也困扰着科学界,是公认的大难题。

  

  二、佛学关于意识的阐述是究竟的

  那么,就人类文化来说,有没有能够说清楚意识本质的学问呢?有,那就是佛学。相比较哲学、心理学、医学和科学,佛学对意识的研究是深刻而究竟的。它不仅涵盖了当今关于意识研究的所有内容,而且一追到底。从人们熟知的眼耳鼻舌身追到了意识,再追到意识的根子——末那识,再往下追,终于揭示了意识及万事万物的本体——阿赖耶。

  (一)意识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是佛家的八识,意识在“八识”中属于第六识。

  八识都与心脑有关。脑识包括记忆、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等思考行为;心识是一种灵魂的领悟,它也包括记忆、觉察、分辨等等功能。它是良知良能,比脑识更全面、更究竟、直达本质。所以,以脑识认知世界的人是大众凡夫,以心识认知世界的人就是觉者圣人。

  1、意识的作用

  意识通常分做两种:

  (1)五俱意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动作的时候,一定会有第六意识的参与。前五识的信息都会传递给第六识,然后由意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比如,眼识看见东西的外观形象,与此同时,意识立即开始分辨思考领悟。如果意识不参与,那就视而不见了。比如你的意识愣神的时候,眼睛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看见。

  意识的参与,使得眼识对于色境了解得更加清晰,同时,意识本身通过心脑把眼识见的色境摄存下来,以便引起回忆分别。这就叫五俱意识。

  前五识只有现量,也就是当前的境况,他不知道过去和未来,而第六识可以通过心脑来准确了解现象背后的真实。比如一本书,眼识只是看到了东西(一本书),意识的参与就可以联想到关于“书”以及与书相关的知识。它还可以想象自己将来可以拥有这本书和读这本书,甚至想象读了这本书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意识的功能。如果知道书只是一个影像,并非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就是觉悟者的意识。

  (2)独行意识

  意识除了和五识同时发生作用之外,还可以单独存在和活动。比如,意识可以独立地回忆过去、畅想未来等种种境界,这就完全是不伴随前五识的。这个脱离环境进行的思维和领悟活动佛家称之为“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有四种:

  A、散位独头。就是散乱分别心。比如,我们会坐在那里胡思乱想,前五识处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

  B、狂乱独头。就是发颠狂,也叫病中独头意识,就是一个人精神不正常了,莫名其妙地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东西或听到了什么声音,然后自言自语或胡言乱语。这是处于发病时候的状态,病好了就正常了。还有一些人吸毒、注射迷幻药、过度疲劳等等都会出现狂乱独头。

  C、梦中独头。就是梦中见到的奇奇怪怪的景象。你睡着时,前五识都在沉寂的状态。此时的意识是自己在活动,它把梦境当真,喜怒哀乐都有。在梦中,人的意识是不清醒的,所以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把梦里的一切当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当然,人醒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呢?真相是,不管白天黑夜,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D、定中独头。我们打坐,坐在那里闭着眼睛,进入了禅定的境界,入定就是停止大脑思考,熄灭所有五识的见闻觉知,只心识这个独头意识还活著。儒释道的圣人就是通过心识来领悟真相,认知本体,找到真我,从而去我执,获得本体之乐的。

  

  2、无意识的情况

  人处在三种情况下是没有意识的。一是“无梦”时,还有两种是禅定的境界,一种是无想定,另一种是灭受想定,也叫灭尽定。

  (1)无想定。它不是佛家的禅定,而是外道所修的一种禅定。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的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具体说来,无想定是修到四禅境界,有了四禅的定力可以把第六识灭掉,令前六识不起作用,从而达到一切精神活动停止。

  外道以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为涅盘之果,它不是真正的无余涅槃。《百法纂释》中谈到:“云无想者何也,谓此外道厌想如病,祈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为首,故立无想定名,非实灭也。”这说明执着于无想境界是不究竟的。一个修行人如果认为无想定就是究竟的、最高的境界,那就麻烦了。因为这个认知会导致不能生起利他的妙用,那么人的善根断失,甚至会变得冷漠无情,没有同情心、慈悲心,更无所谓智慧了。

  (2)灭尽定。它不仅灭了第六识,而且把第七识末那识的受心所和想心所也一并灭掉了,因此也叫做灭受想定。

  已证得四色禅及四无色禅的阿那含与阿罗汉能够证入灭尽定,其时,虽然第六和第七识的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

  入灭尽定与死亡的区别在《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都有谈到,《中阿含经》的〈法乐比丘尼经〉中言道:“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答:‘······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可见,灭尽定者于定中六根对外境的反应虽已停止,但它们本身具有的功能还是不灭的,一旦出定,它们即随时恢复作用。〈法乐比丘尼经〉说:“我从灭尽定起,然因此身及六处缘命根,是故从定起。”。

  

  灭尽定与无想定的区别在于,灭尽定是对有漏而修的定,修者对无明已了解清楚,心和身都再不造作。而无想定出定后,又会按照无明的习气而(造作)行。

  只有已证得一切色禅与无色禅(即八定)的阿那含与阿罗汉才能证得灭尽定。禅修者必须依次进入每一种禅那,在达到“无所有处”及从其中出来之后,禅修者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然后决意入灭尽定。然后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在两个安止速行生灭之后,心之相续流即被中断。其时已证入了灭尽定。但在《大般涅盘经》中佛入灭尽定和入涅盘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涅盘才是最后的解脱。

  

  关于这个灭尽定,我顺便说一个弘一法师李叔同救禅定120天法师的事情。近代高僧广钦法师,出生于1892年。他从妙义老和尚受具足戒。受戒之后,他前往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找到半山一个岩洞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潜修生活。带去的十多斤米吃完之后,广钦法师就以野果之类充饥,成了专吃蔬果的自然人,后来前往台湾,也一直以水果为食,因此信众称他为“水果师”。

  广钦法师在洞中潜修时,经常入定,有一次入定太久,有一些入山打柴的樵夫连续许多天看见法师跏跌而坐,就伸手去探查,结果不仅没有呼吸,也没有脉搏和心跳。于是跑到承天禅寺,禀告广钦法师的师祖转尘老和尚。转尘老和尚赶过去察看,看到他入定已经一百多天了,也以为广钦法师已经圆寂,就跟这些樵夫说:“你们先去准备柴火,我们把他火化好了。”但他想想还是不放心,又派人给弘一大师送信,请他过来鉴定生死。

  当时弘一大师正在福建弘法,他连忙赶到泉州,与转尘老和尚还有樵夫一起走到清源山上。果然看见广钦法师坐在那里,没有呼吸,没有脉搏,心脏停止跳动。弘一大师毕竟功力非凡,他知道这是甚深禅定现象,于是在广钦法师耳边轻轻三弹指,广钦法师就从定中出来了。弘一大师对广钦法师赞叹不已:“像这样甚深的禅定,在古来大德中也都难得一见。”广钦法师这一次入定竟长达四月之久,的确非常人可以想象。

  

  (3)无梦时。六识的消失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庄子和列子说的“真人无梦”境界。六识就没有了,那个时候只剩下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的阿赖耶了。末那识就是意识的根子,他遍缘一切境界,人睡着了,末那识靠着肉体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仍然在监督外边的一切境界。比如有人叫你,耳识就会提醒末那识。如果着火了呢,火光会映到眼睛里,光亮会透过眼皮告知末那识。身体会感到热,这都会被末那识觉察到。但第七识不知道这具体是怎么回事,然后就会唤醒第六识的意识,这时候意识又产生了,意识通过眼识一看,不好,着火了,赶快逃命吧。

  佛家还有心与心所一说。诸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它们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所谓的“心所法”是指心具备的作用、性质或状态,它包括受、想、触、作意等种种。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是同生、同灭、同一目标、同一依处。同时,还有善与不善心所之分,很繁琐,这里就不详述了。

  总之,其他的定,即使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仍然有第六识活动。

  

  (二)意识的根子

  我们现在知道意识是怎么回事了。那么,意识的根子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在哲学和科学里是没有答案的。但佛教唯识宗给出了终极的答案。它不仅告诉我们意识的根子,而且告诉了我们根子的根子。我在《唠嗑(四十五)四谛八识》中谈过这个话题,这里为了说清楚意识,再详述一下。

  提醒一下,接下来的文字要用心领悟了。自玄奘以降,谈意识根子的高僧大德无数,但谈的清楚明了的很少,一则,本来就不可言说,言语道断;二则,佛学的名词都来自佛经,佛经皆古人翻译,故艰涩难懂。我这里用我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尽可能用大白话来叙述,算一家之言吧。正确与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读相关佛经来印证。

  我们倒过来叙述,先谈“识”的终极根子,也就是本体的第八识——阿赖耶。

  1、阿赖耶

  我们知道,阿赖耶是八识的最后一识。是最深层次的“识”。佛教又称阿赖耶识为“本识”、“如来藏”或“藏识”,《宗镜录 (卷47)》有:“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可见阿赖耶是真理所在,离开了阿赖耶去找真理就是邪恶的念头。其余七识为“转识”,意思是,阿赖耶识是本,其他“识”都依赖于它而存在。

  阿赖耶有如下的性质、功能和特点。

  (1)阿赖耶识就是真我的意思。它是哲学所说的本体,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心,也是西方人说的灵魂。阿赖耶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一样,把我们一阶段一阶段轮回的生命衔接起来。因为人有“隔阴之迷”,所以不知道前世、来生。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如果投胎入人道,阿赖耶识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它是我们生命永恒的主体。

  阿赖耶具有圆满智慧,具有清净无染的性质。只是俗人被私欲迷失,无法认清它的真相。阿赖耶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大乘密严经》:“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俗人的糊涂在于,他们只知道月亮有圆缺,却不知道月亮本身是圆满从来没有缺少的。同样,阿赖耶识也是圆满无缺的,它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永远与时空同在,与自然共存。

  (2)阿赖耶生万法。它不仅是人的精神的基础,而且也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础,所谓“一切唯心,万法唯识”,这里的“识”,指的就是阿赖耶识。即万事万物都是由它而来。《大乘起信论》:“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3)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心本来圆满智慧,但因为其他七识的存在,所以阿赖耶的智慧就被“我执”遮蔽了,这样就变成妄心了。《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赖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可见意识是生灭不定的,所以是虚妄的。阿赖耶的本质是如来藏,但其他的七识是无明的。阿赖耶一旦摆脱了这七识,自性就清净明朗了。

  (4)阿赖耶识是个“仓库”。阿赖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藏”,也就是贮藏的功能。它比大脑的记忆厉害多了,它贮藏了你前世今生的一切见闻、想法和行为。这就是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依据,即灵魂无所不知。教育就是引发人们的灵魂回忆。孟子和王阳明关于“心”的理论与柏拉图是一致的,“心”是良知良能,心无所不知,本来具足,无需外求。人只要内求做致良知的功夫即可。

  (5)阿赖耶是种子库。第七识末那识有向第八识阿赖耶传送消息的功能。但它只传送而不拣择分别,什么都往里放。阿赖耶接受第七识传来的消息,也不分好坏,只管储存起来。储存在阿赖耶的这些东西称之为“种子”。种子是要发芽、成长和结果的。所以这个种子既是过去所作所为的“果”,也是未来的“因”,“因”必然要变成“果”,这样,因果循环又构成了生生世世的因果。

  种子有等流种子和异熟种子之分,等流种子是八识三性诸法生起的“亲因缘”,而异熟种子则是八识三性诸法生起的“增上缘”。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意义上说,等流种子相当于质料因,而业种子相当于动力因。

  阿赖耶这个种子库的“种子”是你生生世世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它又称之为“业”。所以种子就是我们造作过的身口意三业以后留下来的业力,这些种子遇缘就可以变成现行,即“现世报”。比如一个人杀了人,这个恶业就存在了阿赖耶里,一旦他被抓住,果就出来了。“业”是不可自动消除的,必须“报”了才能消业。所谓的“业报”就是“因”变成了“果”。

  如果说以前的业是因,则现在的报应是果,而现在的果,又成为影响未来的因,这种因果持继不断,正是业力的表现。总之,阿赖耶识像一块田地。播了什么种子,就生长什么果实。阿赖耶识带着前六识所造的业,不管善的、恶的,然后在八识田中随着业力成长,是善是恶、是福是祸,都将成为果报。

  (6)阿赖耶可认知。凡夫俗子是无法了解阿赖耶识的。佛家的修行人通过“宿命通”和修禅入定,照观内心,可以“看到”阿赖耶识的种种境象,包括前世的种种因果,这是一种直接的心理体验。比如一些高僧大德,能够在入定中知道自己的前生,甚到对未来也有预知能力。如大哲学家梁漱溟就知道自己的前世是禅宗的和尚。

  

  2、末那识

  好了,我们知道了阿赖耶是个种子库,这些种子都是一些过去的幻象,已经过去,它已经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显然,真正的我不是这些“种子”幻象,“我”是一种真正的存在。但是,问题来了,人还有个第七识,也就是末那识,这个“识”很麻烦,它就认定这些幻象是真的,认为阿赖耶里的“种子”是我,然后执着于它,时时刻刻以那些幻象是我。“种子”是随时随地生灭无常的,所以末那识也认为自己是处于无常之中,这就是无明。这个无明就带来了“真我”的迷失,从而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末那识是连结阿赖耶和前六识的桥梁和通道。末那识译为意。第六识名为意识,是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

  末那识和阿赖耶一样,是随业流转轮回的(有的人认为末那识不随业流转,不管他了),它是灵魂的一部分。这个糊涂的灵魂因为没有觉悟,所以一旦进入肉身,依然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而是把肉身当成了真正的自己,从而继续造业,由此因果循环,永世不得超生。

  以上谈的是“真我”为什么迷失的原因。其根源就是末那识有能执能见作用,但这个作用却“看不到”阿赖耶自身也有能见作用,它只看见了赖耶的相分。这等于我们只看到了别人眼睛的相,却不知道别人眼睛有“识”的功能,然后执着于这个相,把这个相理解为眼睛的全部。同样,这个末那识只看到了阿赖耶种子,却看不到阿赖耶“识”的智慧。

  更加讨厌的是,末那识对阿赖耶的执着具有“恒”的性质,这种执着是坚定不移的、强烈的、生动的、连续的。它不随外境的迁流而有间断。《述记》云:“其第六识,体虽是识,而非是意(第七识),非恒审故。”,所以,末那识是连续不断的“恒”,而第六识“非恒审”,也就是有间断。前面谈到第六识有三种间断停止的情况,而末那识是相续的。

  《成唯识论》有“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就是末那识执着地依赖阿赖耶。《述记》卷四:“第七唯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自心相。”。末那识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一个“恒”字就说明执着之坚定,难以摆脱。执着是迷妄,迷妄就会造诸恶业,烦恼就不可避免了。所以,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是因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末那识执着自我,其结果就是产生两执,对外产生法执,就是对万事万物的执着;对内产生我执,就是执着于肉身这个假我。第七意识它没有善恶,也不造善恶之业,它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产生我法二执。我法二执就是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西方大哲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其实是具有末那识性质的。他说:“当意志真正下定决心和在私下里做出决定时,智力是置身局外的。”可见,第六识形成了末那识的我执,它是主宰,大脑的智力只能服从。还有,叔本华认为人的生与死都有其内在的原因,死亡不是无。

  从这里来看,似乎叔本华整得挺明白的。但他的结论却是让人失望的,他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就是痛苦和无聊。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这里,叔本华没有提出解决痛苦和获得快乐的方案,而儒释道给出了快乐人生的解决之道。(关于“意志”这个词,韦启昌先生翻译为“意欲”,我感觉这个翻译得不好,意欲容易让人们误解为肉身的欲望。所以,还是石冲白先生和其他几个版本的“意志”更能准确表达叔本华的本意。因为意志是灵魂的用,一种永恒的存在,它不受时空的限制。)

  

  (三)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之间的关系

  1、内外之别

  前六识是对外界的一种认知,而末那识不以外境为对象, 而以内在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它的“境”。也就是说,末那识这个“意”只对阿赖耶感兴趣,认为阿赖耶的种子就是“我”,以幻为真。“我执”的表现在于,我们不论在白天还是在梦中始终有个“我”存在。我们总是说,我怎么样怎么样,梦里也是我在干什么干什么。而其实呢,阿赖耶的种子只是“幻象”而已,它“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并不是真正的“我”。

  2、分工不同

  第六识的功能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分辨能力。但末那识不行,因为他遍缘一切法,攀缘得太广泛了,无法很详细很具体地知道各种情况。末那识对“自我”的执着是与时间共存的,个体不消亡,末那识就始终存在并运作着。比如说入睡后,人的意识(思维)基本上停止,如果没有做梦,可以认为意识(第六识)已经停止活动,但末那识仍旧连绵不断地存在着。

  第六识确定的事情,就由末那识来管了。比如游泳,一开始不熟悉,手忙脚乱,这样,六识就要一起参与熟练它。而一旦熟练,六识就不用管了,到了水里自然就不会沉下去。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这样,整个过程就交给末那识管理了。所以,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形成了固定的观点时,改变起来很困难,这就是末那识在执着。比如,你是个唯物主义者,看问题都是以唯物的观念去对待,不承认心灵的存在,只相信大脑的聪明,执着于肉身是我,这个习性一定形成,那么末那识就会固化这个习性。一旦遇到违背唯物的观点就会本能地反对,并且千方百计地维护这个观念。这时候,你如果在读儒释道的经典著作,发现圣人提到了知天命、本体、真假我、心即理等等学问,你就会本能地认为圣人错了,然后维持自己的想法,这样你就成为老子说的“下士”、孔子说的“下人”和释迦摩尼说的“断灭种性”之人了。这种人不管如何聪明,如何能干,如何博学,如何出名,如何富有,如何地位,其结果都是终身不知智慧和快乐为何物,浑浑噩噩地度过烦恼的一生。

  一个人固执己见,看不得任何与自己见解不同观点,完全依赖末那识的我执,那就没办法领悟上等的智慧了。所以,我们要向颜回、慧能、王阳明学习,否定自我,积极主动地用心灵的智慧去领悟圣人的智慧,摆脱了末那识的干扰,找到了本体,发现真我,摆脱肉身的羁绊,走向觉悟后的自由和快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去我执其实就是去末那识的干扰。

  

  好了,回到分工问题。六识管外面,末那识管全面,那么阿赖耶这个种子库在干什么呢?在末那识看来,阿赖耶是没有能识能动功能的,其实呢?阿赖耶是大智慧,它默默无闻地做着很多的事情。比如,身体里五脏六腑都在协调运作,防病治病,这是哪个在管呢?显然,第六识没有管,末那识遍缘一切法,粗粗拉拉什么都管,却从来不管细节。这样只能由阿赖耶辛苦忙碌了。为什么阿赖耶日以继夜地工作而没有任何怨言呢?因为它不分别,万物一体,所以,他随缘不烦恼,任劳任怨,处于一种解脱的状态,用智慧处理着其他七识所不能完成的一切事情。

  3、思量不同

  就思量的“恒审”而言,恒为稳定相续,审为思量分别。阿赖耶是恒而非审,思量作用非常微细。而前六识的特点是审而非恒,即有间断。惟有末那识的思量同时具备恒和审的特点,它既像第八识一样相续不断,又像前六识一样具有推理和分别的作用,只不过它的推理和分别都是错误的。

  4、依赖关系

  阿赖耶的特点是不依赖他人,而在于被他人依赖。而末那识依第八阿赖耶识为生起之本。末那识和阿赖耶的关系是“随所生所系”,所谓“所生”就是阿赖耶识所生之地。“随”就是如影随形,因为第七末那识深深“爱着”阿赖耶识,无论它生于何方都忠实依附,如影随形。无论阿赖耶识生于欲界、色界或无色界,末那识都是紧紧跟随。而“所系”则具有双重含义,末那识既有被动的一面,隶属于阿赖耶识;同时又有主动的一面,束缚着阿赖耶识。就像有些妇女,丈夫到哪儿她就跟随到哪儿,一则依赖,二则约束。

  “八识”的依赖关系是:前五识是以意识为依,意识以末那为依,末那识则以阿赖耶为依。

  5、造业问题

  末那识和阿赖耶都不造业,同属无记范畴。但两者的不同在于,第八识本身不具有任何倾向和烦恼,为无覆无记;而末那识虽却与四大根本烦恼和八大随烦恼相应,为有覆无记。

  

  三、修行的目的

  修行之事本来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为了完整起见,我这里简单地谈一下。如果你有兴趣了解可参考我的其他文章。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意识的“识”是根据末那识的“意”而来,这样,末那识的执着就带来了意识的执着,由此形成了一个自我中心,这个自我中心术语叫做'分别我执',分别就是分别心,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我执就是执着肉身这个假我是真我,别人骂我,我就生气。这样,肉身的坎坷和生老病死就成为了“我的”烦恼、痛苦和恐惧了。所以,凡夫俗子一直都“生活”在第六意识当中。

  《成唯识论》曰:“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昏醉缠心,曾无醒觉。”“异生类”指尚未觉悟的凡夫。“恒处长夜”凡夫始终处于“人生是苦”的黑暗之中。“无明所盲,昏醉缠心,曾无醒觉。”就是凡夫的心被无明遮蔽时,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终身在无明的大梦中醒不过来。

  佛法中有六种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其中恶见又可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共十种。显然,这一切的烦恼痛苦都因为我们以假当真,以幻为真。那么,如何清除这么多的烦恼和恶见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摆脱“我执”带来的困扰呢?这就是修行问题了。

  意识有个别名叫“恒易转”,意思是它总是心神不定,心猿意马,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拿不定主意。修行的第一步,在于把意识从散位活动改变成为定位活动,然后在定位活动的基础上去进行培养智慧,斩断烦恼。这就需要我们立志修行,人无志不立,古今中外圣人的意志是非常坚定的。因此,修行的中不能变来变去,要使自己成为“观自在菩萨”,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久之自然“转识成智”。

  

  佛家认为,人死后形成了中阴身,中阴身投胎才有下一世。投胎由末那识主导,阿赖耶则是随缘的。所以,离开了末那识的指挥,阿赖耶什么也干不了。那么,什么情况才能让阿赖耶做主呢?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心灵的觉醒,就像老子和颜回一样,把肉身这个“大患”舍了,从而进入的一种解脱快乐的涅槃状态。只有这一种情况,我执就被彻底灭掉了。这是极难的,因为即使在灭受想定,也就是灭尽定当中,末那识也只灭掉受想两个心所而已,还有其他三个心所在运作并没有全部消失。

  末那识的活动并不在意识范畴内,要清除它除通过第六意识的努力,更要仰赖生命内在的觉醒力量。阿赖耶的智慧叫本觉,即本具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通过修行让阿赖耶的智慧醒来,这样就找到了本体,找到“真我”,这就是觉悟开悟了。

  开悟后还要悟后起修,也就是第六识要转过来向阿赖耶的智慧学习,自净其意。直至把观念上的迷惑(见惑)和习性上的贪瞋痴(思惑)都断尽,让前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如来藏保持一致,证入涅槃真常境界,才能彻底了生脱死。最终达到没有烦恼,具足圆满的大智慧就成佛了。

  佛菩萨说“众生无量誓愿度”,即所谓的“悲不入涅槃”,大乘佛教的这个誓愿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理论依据的。比如我们现在谈的内容,都是超越当今哲学和科学的深刻原理。所以,对于觉悟一事,大家要有信心,释迦牟尼佛悟道后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也就是说,众生平等,每个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佛性),可惜因为妄想执著太重,佛性被蒙蔽了,所以不能成就佛果。

  

  你不要一看见“佛”这个字就感觉是宗教或迷信,其实,佛的含义就是“觉悟”,如果换一种说法,比如,老子的悟道、庄子的逍遥、孔子的知天命、王阳明的致良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自知等等,我想你就容易接受了。所以,不要执着于名词文字,圣人的这些说法都是在说觉悟。佛家说的人人是佛和儒家说的人人是圣人是一回事。而目的也是一样的,那就是摆脱烦恼获得快乐。

  供参考。

  友:谢谢您。

  

  提示:点击下面文章的题目即可打开阅读。

  一、写公众号文章的因缘:《缘起》

  二、命运问题:《快乐生活的前提——认识命运(1-12)》;《知命认命算命》(上)(中)(下)》;《真认的命才能得道》;《风水能改命吗?》;《打卦》。

  三、诗文:《月下人皆醉,何忍独为醒》;《怪哉,墨也!》;《琴棋书画诗酒茶》;《天妒英才》;《诗人的哲思》;《写字者写志也》;《浅吟低唱》;《曲高和寡》;《诗魂》。

  四、儒道:《曾国藩究竟厉害在哪儿?》;《孔子歧视妇女吗?》;《正本清源话中庸(1-14)》;《谁知我心——王阳明(1-67)》;《唠嗑八》;《唠嗑九》;《国学与汉学》;《真人无梦》;《阳明心学辨析》;《经典可以与时俱进吗?》;《心学答疑》;《无事时用功》;《亲信干政与养士文化》;《方便说法》。

  五、人生的境界:《一样的悠闲自由,不一样的心灵境界》;《天下第一的功夫——摆脱烦恼》;《杨绛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伟人中的伟人?》(上)(中)(下);

  六:读书:《漫谈读书(1-31)》;《读什么书?》;

  七、佛学:《释迦摩尼吃肉吗?》;《爱和慈悲的理由》;《被深深误解的大智慧——佛教》;《释永信事件告诉我们什么?》;《佛教乱国吗?》;《佛学基础问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跳出三界外》;《四谛八识》;《佛说外星人》;《不可思议》。

  八、中医:《到医院体检有用吗?》;《养生的真谛》;《病为什么由心而生?》(上)(下);《中医厉害在哪儿?》。

  九、哲学:《心与脑》(上)(中)(下);《我是谁?》;《灵魂就是暗物质吗?》;《白话哲学(1-17)》;《唠嗑六》、;《克里希那穆提》;《无用而大用的哲学》;《柏拉图与王阳明》;《进化论的危害》;《人为什么要有信仰?》;《灵与肉》;《长生还是毁灭》;《意识是什么?》。

  十、现实思考:《味精·香烟·脑残》;《洗脑》;《江青一生给我们的启示》;《唠嗑一(爱子与孝顺)》;《祸福相依》;《精英与大众》;《唠嗑五》;《你幸福吗?》;《什么是生活质量?》;《孩子错了吗?》;《聪明与智慧》;《你想创业吗?》;《让心灵走出喧嚣》;《居安思危》;《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良知》;《关于爱国思想的追问》。

  以上到《唠嗑五十(意识是什么?)》为止。

  说明:1、点击顶部的蓝字“闲人碎语”可关注此公众号。2、连载的文章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消息”阅读,也可以先把准备看的文章收藏,然后从收藏里阅读,这样更方便。

标签:立堂口时眼睛跳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