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堂口后上香需要几根(堂口上香上几根)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4-24分类:立堂口浏览:10110
今天咱们来说说说烧香这个事
以前释尊在世,有些国王、有些富贵人家的人想请佛陀去讲法的时候,经文里总会提到
平治所处、烧香散华、严敷宝座或者悬挂宝盖之类。
什么意思?整理出一个干净、没有臭气、看上去庄严的说法场所。
如是而已,你请老师上课,难道给老师安排一臭气熏天的地方吗?
当然不行是吧。
广义的说,给老师安排一通风明亮安静庄严的场所传授佛法,也能算是一种供养。
大愿的普贤老师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知否什么是法供养?就是努力的修行佛法学习佛法实践佛法。
所以你说老师们稀罕你那几根香吗?
老师们其实只是想让你好好学习而已。
后来释迦老师入灭了.......
再后来有了释迦老师的各种造像
面对释迦老师和其他诸位老师学长前辈的造像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去请教问题的好吗?
所以我们点上了香,让空气芬芳一点
所以我们摆上了水,让老师讲法之余能喝杯水
就像老师还在那里一样——当然老师一直在那里.......
不过,后来好多其他同学不知怎么的就发现了原来老师还能帮忙发财、帮忙升官、帮忙有老婆、帮忙有孩子这些神奇的能力。
其实老师是帮不上啥忙的,能帮上你忙的的不过是你心里的那些善意以及你过往所行诸善业所累积下来的福报而已。
这些同学在给老师点上高香,摆上各色高端奢华的供品时,心里期望着老师的保佑和恩赐,但心里也许也听见了老师默默传来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诲吧——虽然他只是把老师当作神来崇拜的,可老师教学水平之高,的确是神乎其技。
不过,也有些同学在点上高香的时候,的确没有听到老师的教诲,他们只注意那香的高度那香的粗细,摆出一副不熏死老师誓不罢休的架势,老师当然是不会熏死的,那么这燃香的费用就算供养了寺院里的亲教师——那些僧侣们吧,也算是这些同学的一份善业了。但是这些同学请注意,你的所求,老师其实帮不了你的,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
所以说:烧香、供养等,发心才是最重要的!
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期间,有一对非常穷的夫妇,穷到唯一的财产是一条裹身的白布,而且只有一条,所以可想而知白布可能不那么白,还有可能是烂的。每天夫妇谁要出门要饭,谁就裹上白布。另外一个裸身躲在家里(一个土洞,用草铺起来)。有一天夫妇俩听说释迦牟尼佛要路过这个地方,夫妇商量要供养佛,积累一点善根,来世不要再这么穷。但丈夫说,唯一的财产就是白布了,要是供养出去就没有办法出去要饭了,大家就得饿死了。妻子说,现在好不容易遇到大福田,如果再不种一点善根,生生世世可能都没有希望了,饿死就饿死吧,至少来世会好些了。于是释迦牟尼佛路过的时候,夫妻二人叫住佛陀,说我们要供养你,但请您把眼睛闭上。佛说好的。丈夫恭敬地把白布放在佛身上。佛此道是去见某国王。见到后,对国王说起这对夫妻,国王被夫妻感动,而赐予了夫妻富甲天下的财产。
这样的供养,虽然财物非常不起眼,但发心却很真诚,包含了强烈的对佛的功德的信心,因此果报大而迅速。发心也极大的影响着果报的速度。
而梁武帝修建佛寺很多,供养佛教的财物经常是整个国库。但他自恃供养大,而没有得到福报。这种对佛的傲慢可能会消耗掉所有的福报。他最终被饿死。当然因缘和合,饿死的果报还有其他因,例如断僧之食物。
福报、善根,不等于钱财。做任何一件事情,按照佛教的说法,是需要福报的,就连希望行善这个念头,也是需要福报的。所以我们需要福报。
福报有时候表现为钱财,有时候表现为修行的德行、证悟。前者为世间福报,后者称为出世间福报。
应该以正确的发心,去种福报,而非以交易的心去求钱财。而发心虽然不为钱财,最后却往往得到钱财的果报——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情况。
顶礼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南无阿弥陀佛!
标签:立堂口后上香需要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