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堂口修佛道(道教立堂口)
作者:service发布时间:2024-05-27分类:立堂口浏览:9132
导读: 佛教修行的重点在于如何践行佛理 古印度知识相传纯靠口授。佛教在诞生之初,就是释迦牟尼口授弟子授课,曰:这世界太苦,要从苦中解脱就得明白世事的无常,此乃佛教的原始教义。 随着...
佛教修行的重点在于如何践行佛理
古印度知识相传纯靠口授。佛教在诞生之初,就是释迦牟尼口授弟子授课,曰:这世界太苦,要从苦中解脱就得明白世事的无常,此乃佛教的原始教义。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典籍开始出现,并越来越繁多深奥。这些典籍有的是根据释迦牟尼的话语而编撰的,有的则是后世中佛教的集大成者对教义理论的完善和解释。
佛教经文都是在释迦牟尼描绘的蓝图下撰写,用两句话来概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两句是佛教的思想精髓。
诸行无常:世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都是有相对的条件和关系,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产生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条件和关系,佛教称之为“因、缘”。 一切事物或现象称为“法”。佛教的基础理论为“万法缘起”。因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都是有条件,有因缘的,所以没有什么是可以毫无因由的存在变化,事物现象本身不能自我控制,因此说没有自性。既然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也不能改变消亡的结局,做不到恒常的存在,所以说是无常。
诸法无我:佛教既然认定“万法缘起”,就要承认世上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随因缘产生的,任何生命都不会永生,既然都是因缘所致,那就没有造物主,没有上帝,这与耶稣基督的上帝创世论完全不同。
这两大论点,就是为了解释这世界为何为苦,因为无常无我,既然什么都不能永恒、都没有自性,那便不要执着,不执着于恒常,也不执着于自我,没有执念,就能解脱。这就是佛教的解脱之道。
虽然道理不难,却少有人能做到,所以佛教修行的重点不在于学习多么高深的佛理,而是在于如何践行。
更多关于佛教热点资讯前联系小编微信ID 18721965261
标签:立堂口修佛道